脂溶性维生素滥用引起的中毒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有机营养素。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有A、D、E、K,水溶性维生素有B族和维生素C。

人体每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不多,正常摄入量有一定范围,缺乏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个别人误认为维生素是补品,多多益善,自行长期大量服用,结果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或中毒事件。

大多数化合物经从肝、肾代谢,长期过量服用超过一定限度时,对肝、肾等脏器会显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而简介一下几种常用维生素过量产生的毒副反应。

(一)脂溶性维生素 

相对于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不易排泄,更容易在体内积存。

维生素A

来源为动物中的视黄醇及其酯,以及植物中的β-胡萝卜素。以动物肝脏中最多。

维生素A的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正常视觉、上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以及正常生殖与免疫功能,并有防癌作用。维生素A也是我国普遍容易缺乏的营养素。

维生素A每日摄入推荐量为成人男性3000IU (900μg视黄醇当量),女性2310IU(700μg视黄醇当量)。最大允许剂量10000IU(3000μg视黄醇当量)。

维生素A过量引起的中毒剂量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有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毒性 

日摄取允许最大剂量的20-30 倍,可发生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严重者可死亡。比如内蒙古曾有4人一起吃狗肝火锅中毒,其中3人病情太重没有抢救过来。原以为是普通食物中毒,经检验为维生素A中毒。英国曾有探险队员在北极效仿爱斯基摩人生吃海豹肝,造成有多人维生素A中毒死亡。

慢性毒性

长时间超剂量摄入,可发生头痛、毛发干枯、脱发、皮肤瘙痒、皮疹、口唇干裂、长骨末端疼痛,肝脾肿大、贫血、体重下降等。

儿童需求量更少,中毒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喂食鱼肝油过多所致。表现为前囟隆起、过度兴奋、呕吐、厌食等。

孕妇服用维生素A,可通过胚胎吸收产生致畸毒性,增加畸胎、出生缺陷和流产危险。所以孕期不推荐补充维生素A。孕妇缺乏维生素A,可通过合理饮食,或吃含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代替。

维生素D缺乏更易增加维生素A中毒。

维生素D

有D2(麦角钙化醇)与D3(胆钙化醇)两种。D2来源于植物或真菌中。D3来源于动物性食物中,一般与维生素A共存,鱼肝油中含量高。经常晒太阳者不易缺乏。

维生素D叫做抗佝偻病的维生素,具有促进钙和磷的吸收与利用,构成健全的骨骼与牙齿作用。新研究发现它还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预防癌症、类风湿和心脏病等。

成人每日推荐摄取量为600~800IU。VD可在体内蓄积,过多摄入引起的过多症,主要有高血钙症、肾脏和消化问题。

维生素D中毒剂量可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一般成人每日摄入2500IU,儿童每日摄入500~1250 IU,即可发生严重中毒。表现为头痛、厌食、恶心、嗜睡、严重腹痛(有时误诊为胰腺炎)。停止食用,数周后可恢复正常。

长期维生素D过量导致的高血钙症,会导致异位性钙化和纤维性骨炎,以及软组织钙化。还可引起肾脏钙化。可出现口渴、多尿、低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脱水、高热昏迷致死亡。

维生素D的中毒症状还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心血管功能衰竭。偶有精神异常等。

孕妇若过量使用,可致胎儿发育异常、胎儿死亡率增加,并导致新生儿智力低下、骨骼畸形、癫痫发作、发育迟缓等。

维生素E

为体内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是8种生育酚中具有生理活性的4种,其中以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有天然和合成两种,其作用相近。

维生素E对人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红细胞,改善微循环,参与核酸、某些激素等其他物质的合成等方面,并可促进性器官和胚胎发育,协同维生素A的作用等。

维生素E摄入量,以α-生育酚计,成年人为每日14mg。在常规剂量使用时很少有不良反应。但长期大剂量应用则有潜在毒性,可出现头痛、恶心、眩晕、疲劳、视力模糊等症状。有的可出现唇炎、胃肠功能症状,如腹痛、腹泻、肠绞痛等。女性还可出现性腺功能紊乱、月经过多或闭经等症状。

如果长期每天服用200~600毫克的大剂量,会诱发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下肢水肿、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大量服用维生素E还易引起维生素K的吸收和利用障碍,抑制血小板正常功能,延长凝血时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

维生素K

天然维生素K有K1、K2两种,前者主要在绿叶菜和肉奶中,后者主要靠肠内寄生菌合成。注射液为人工合成的水溶性K3。

维生素K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血液正常凝固,并参与骨代谢。

维生素K大剂量会损害肝脏功能,并可导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

我国接报的不良反应,多为静脉注射引起的过敏反应。静注过快,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