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你知道吗?

色、香、味是人们评价食品品质的重要特性,色列首位。在食品加工中,常出现颜色变化,其中最重褐变。

褐  变

大家可以发现,每年冬天自家制作的香肠总是黑乎乎的,看上去就没有食欲。而在超市里卖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却是那么鲜红可爱。image011

买来的鲜肉都是鲜红的,怎么做成香肠或咸肉颜色就变了呢?这就是食品行业说的褐变。褐变有好多种,比如土豆削皮后表面变色,属于多酚类氧化褐变;面包焙烤上色,属于美拉德反应形成的焦糖褐变。肉类的褐变则是与其中的肌红蛋白氧化有关.

肉中的红色来自肌红蛋白,其中的铁元素为二价(FeⅡ)。当肌红蛋白中的FeⅡ被逐步氧化为三价铁FeⅢ,就成为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鲜红色逐渐变成暗红色直至棕褐色。这就是肉的褐变。人们很早在制作腊肉或火腿中发现,经过适当处理常会保持鲜红本色。直到19世纪,这个秘密才被解开。

发色剂

腌腊肉所用的盐包括了岩盐、井盐、湖盐、海盐和海水等,都不是精制盐。里边除了氯化钠(NaCl),还含有一些杂质。其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KNO3),能让腌肉呈现鲜红色泽。

但直接用硝酸钾,即硝石,并不能马上令肉色艳丽。而是在腌肉过程中,有些耐盐细菌将硝酸盐还原转化成的亚硝酸盐,才能使肉色焕发青春。

我国古代腌肉用卤水也是同样道理。西式腌肉培根和中国著名的镇江肴肉,之所以呈现如此鲜艳的红色,都是用含硝酸盐的盐或盐卤促成的。

了解了其中的原理,人们在生产中干脆直接加亚硝酸盐,替代食盐中难以掌握含量的硝酸盐杂质。这种纯亚硝酸盐,在食品加工中,属于食品添加剂的发色剂。image013

也称为护色剂或呈色剂。本身一般为无色的,但与食品中的色素相结合能固定食品中的色素,或促进食品发色的物质。

和染色剂不同,发色剂本身一般无色。亚硝酸盐在腌渍火腿等肉食过程中,会分解生成一氧化氮NO。NO很快会与肌红蛋白(Mb)中的FeⅡ结合,生成了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因此呈现出比原来鲜肉还要艳丽红润的色泽。我国批准在肉食中使用的发色剂共4种:硝酸钠(钾)和亚硝酸钠(钾)。

硝酸盐只有在细菌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才能起作用。而罐头食品是无菌的,因此禁止在罐头食品中使用硝酸盐。

另外,发色剂有单独使用的,也常与助色剂合用。

助色剂

也叫发色助剂。本身没有发色功能,但与发色剂合用能明显提高发色效果的物质。

常用的助色剂有抗坏血酸钠异抗坏血酸钠烟酰胺等。

亚硝酸在分解出NO的同时,也产生出硝酸HNO3。硝酸具氧化性,能抑制了亚硝基肌红蛋白的生成。而L-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钠等还原性物质,可以阻止硝酸的抑制作用。

额外收获

亚硝酸盐用在肉制品中作发色剂,还有个十分重要的抑菌作用,能抑制各种微生物的增殖,尤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最特效。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称肉毒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极易污染食品。该菌可产生神经毒素,造成肌肉麻痹、呼吸

困难,甚至呼吸停止。死亡率高达30%~50%。肉毒杆菌中毒(Botulism)就从罗马文字中香肠botulus来的。

有些影星在脸上注射的除皱针,就是稀释40万倍的肉毒杆菌毒素,利用它的肌肉麻痹作用。稍微用多一点,就成蜡像脸了。

肉毒杆菌是最耐热的致食物中毒菌之一。其芽孢煮沸需经1~6h,或121℃高压蒸汽4~10min才能杀死。所以罐头等食品的杀菌效果,都以它为指示菌。它杀光了,其他细菌一般更不会有活口的了。

在保存肉类的加工中,亚硝酸盐对肉毒杆菌的特殊作用,是丢不掉它的重要理由。

另外亚硝酸盐还有赋香作用,使腌肉获得安全和耐储存的同时,又可具有特殊风味,还可获得更嫩的口感。真可谓一举三得:护色防腐增香。与食盐同用也增强抑菌效果。这样色香味皆有了。

双刃剑

了解亚硝酸盐的都知道,它也是一种剧毒药,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丧失,导致组织缺氧。因其外观和味道都很像食盐,经常发生误食而中毒事故。

在用于食品护色中,亚硝酸盐用量过大时,残留部分也可能会引起中毒。

过量的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与肉类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仲胺反应,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有很强的致癌性。

如此,亚硝酸盐在食品加工中,同时扮演着天使与魔鬼的角色。因此实际应用中,在保证发色的情况下,添加量限制在最低水平。

亚硝酸盐在世界各国都许可使用,西式肉制品中几乎全部添加亚硝酸盐,他们曾经被肉毒杆菌吓怕了。

同时,各国对亚硝酸盐的安全问题也非常重视。亚硝酸盐作为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我国要求肉制品加工中亚硝酸盐最大使用量不能超过0.15g/kg,残留量不得超过0.03g/kg。其实,只有规范的食品加工企业才严格执行剂量限制。一般餐饮业随意性很强,也缺乏监管,很难保证剂量安全。

有人说,我从不用亚硝酸盐。Ta可能不知道,亚硝酸盐使用很广泛的。不仅用在腌肉上,某些肉类熟食用的复合腌料,以及嫩肉剂中也添加了亚硝酸盐。不按说明书严格控制剂量,一不小心就超标了。

另外,亚硝酸盐在使用中必须混合均匀,防止有的局部过多,有的局部不足,造成安全隐患。

食品行业一直在研究新的发色剂,也出过一些小成果,比如焦香型乙基麦芽酚、亚硝基血红蛋白等。但至今尚未有能取代亚硝酸盐的更好产品。

(原创:江苏省药理学会蒋宇利 编辑; 江苏省药理学会朱萱萱  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