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学研会融合、完善高校学生培养体系调研报告

江苏省药理学会秘书处 张琪

序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好调查研究,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意义重大。

本调研报告针对“深化产学研会融合、完善高校高校学生培养体系”,于4-6月间深入药食企业、高校院所,与行业高管、专家等广泛访谈,掌握第一线资料,对如何完善高校高校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思考和实践。主要调查交流如下:

4月6日,在食品学院208会议室,与药学院、食品学院部分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座谈,调研学业、课题、论文、考研、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4月13日,带领学院学办老师、系主任等到江苏柯菲平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调研,与公司药物研究中心/人事部高管、研发中心技术人员等座谈,就协同育人、科研合作、实习实践、党建工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举行了大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4月24-25日,组织学院教师、课题组成员走访连云港开发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正大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诺泰澳赛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企业招聘岗位需求,返校后对调研结果总结交流。

4月26日,在学院208会议室,与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党员座谈,听取党员在支部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5月12日,在学院211会议室,召开“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中期评估暨学科发展研讨会,请东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七位领域专家围绕人才培养、优化学科方向等进行指导交流。

5月18日,前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进行咨询调研,访谈省战略研究院软科学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南京市尤其是江宁区生物医药科技发展、课题申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现况。

5月19日,在生工学院一楼报告厅,依托医工论坛访谈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江苏省中医院肾脏科主任等医药高管/专家,探讨生物、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合作契机、通过医工融合交叉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培养和产业提升。

5月24日,在学院615会议室,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系、实验中心的老师开展“食品与药品携手、传承与创新交融”座谈,从药食同源角度共同探讨中医药的发展、交流高校学生教学、实验实践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与特色。

一、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在目前复杂的世界形势下,未来经济增长必将从低成本、密集劳力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当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完善培养体系、向社会输送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全社会尤其是高校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实践,在通过产学研会合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亦被公认是一成功的培养模式。产学研会合作需要企业、教学、科研等相互配合,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高校学生的素质要求、创新就业等亦随着社会前进而动态变化。

本报告拟通过对江苏药食企业发展需求、学院教学教育、产学研会合作等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剖析存在的问题、瓶颈或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不断深化产学研会融合、完善高校学生培养体系,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调研情况

1.调研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关于产学研会合作、高校学生培养体系发展现状的文献报告进行阅读、梳理和分析,总结其主要做法和经验。

利用校友、学会、学院平台等多方资源,带领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的老师走访江苏省内代表性的医药、食品企业,与企业人事、科研、生产、销售、政府事务等部门高管交流,掌握企业近年来的招聘意向、用人政策,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对学院现有培养方案的修订建议、以及对科研技术的具体需求。

访谈学术学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听取他们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产学研会合作等方面的建议。

访谈在校师生,倾听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试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现状分析

基于产学研会合作模式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内外探索已久。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强调课堂教育与企业生产、科研参与等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已形成了不同层次、多种模式的产学研会合作体系;德国注重职业教育,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日本则基于校企共同培养人才这一教育共识,在技术引进、吸收、应用和再创新方面获得成功。

我国对产学研会合作模式也广泛认同。在新形势下,高校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合作。高校要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产业-教育-创新的链接,同时也要求教师依据行业市场导向和产业发展动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大高校学生/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三方协同共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产学研会理念的实施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

产学研会涉及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独立主体,当前依然存在缺乏深刻共识,着重各自利益需求的情况。如高校比较看重人才培养、课题资金、学术论文、科技获奖,而企业关注技术转化、实际应用、市场获利,这使得联盟关系内在动力受限、产学研会合作项目周期普遍偏短,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稳定、长期的支撑平台,制约了产学研会的战略发展。

2.2 产学研会的内在衔接和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产业-教育-创新链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校大多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育人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和企业的现实需求;普遍缺乏既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又有企业工作经验或了解行业现状的师资力量;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不足,主动性不够;部分企业对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较低。

三、对策建议

1 深化产学研会的共识,强化顶层设计

国家要加强产学研会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通过国家及省市各职能部门层层落实,从培养目标、组织协调、过程实施、优惠扶持、监督反馈等多个方面完善顶层设计,明晰各方的权责利,激励各方积极性,支撑运行机制的长效稳定。院校层面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开放的视野不断探索协同育人的多元模式,关注各方利益需求,努力与企业、科研机制构建协作共赢的发展共同体。

2 完善自身内涵建设,推动产学研会育人成效

产学研会是多方协同工程,高校首先要有清晰目标、准确定位,不断完善自身内涵建设,加强相关要素联动,促进链条紧密衔接,推动教育成效。

2.1 构建产学研会人才培养的综合教育平台

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学院要将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如进行体现工程能力的模块化课程建设,增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专业课与通识类的创新创业课相结合,整合相关课程,补充前沿理论、新工艺和新技术;引入课程思政,加强创新创业人格教育、意识教育和能力培养。食品与轻工学院规划为高校学生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交叉课程或讲座,如适时推出“食品X”交叉学科系列讲座,围绕食品科学与医学、大数据、智能制造、感知科学、历史、法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维,深化产研交流。

加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可以在原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部分教学场地优化升级,建成为高校学生实践、技术研发等综合场所,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如食品与工程学院将原食品实验室改造成家庭厨房式DIY烘焙中心,成为学院师生农育、美育、食育、课题合作的共享实践基地。实现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课程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科研反哺教学,建立导师制,推动高校学生科创培优。食品与工程学院制定了“科创培优计划”,和“导师工作职责”,以制度的形式规范高校学生科创活动高水平开展。鼓励选拔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首期聘请了24位导师,在知识教学、思想教育、技能训练、文献阅读、学习管理、学涯职涯规划等方面对高校学生进行指导,开展持续地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开放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人才担任兼职教授、产业教授、职业生涯指导老师等,进高校讲课培训,拉进高校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创建大高校学生实习基地,建立联合实验室,让任职教师和高校学生走进企业,进入企业研发生产一线学习。鼓励专职教师通过政府/企业挂职、校企项目合作、出国学习、工程课程培训等在实践中提升工程应用能力,加强教师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保证产学研会合作链紧密联系。

2.3 构建和维护校企长期合作,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产学研会育人探索中,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长效合作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合作,高校学生将书本所学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激发工作热情、重视团队合作,主动履行岗位职责;企业对该类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度认可大大增强,加大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改良工艺、创新技术,储备人才,实现学校利益和企业效益双赢。有效的合作机制不仅为开展实质性合作提供保障,也利于不断发现新的合作点,推动产学研会长期稳定发展。

食品与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仅今年4-5月份,江苏柯菲平医药公司、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连云港的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近10家新增企业进行了基地签约;还同时联系江北新区、栖霞区等6家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进组织高校学生实习工作。学院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互访机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探索“校企合作项目”,以及“双向选择、联合培养”的就业模式。即从在校生中选拔一批求职意向明确、综合能力突出的高校学生,通过课程讲授、实验训练、团队协作、实习走访等模块化培训,力促高校学生深度了解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状况,引导高校学生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树立客观、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综上,产学研会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措施,但其合作教育模式并无固定范式,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探索与实践,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验证。而且,作为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产学研会全链条的贯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共识和共力,力争形成最有效的合力和良性循环,才能促进人才培育机制不断完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