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冷热水效应

 江苏省药理学会

两个人钓到同样大的鱼,但他俩一个开心、一个沮丧,是什么原因呢?有人用冷热水打比方: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如果先把手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儿,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如果先将把在热水中浸泡一会儿,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引用到人际交往中,叫做冷热水效应。

Hot and cold water effect。手经过冷水或热水浸泡后,对同一杯温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感觉。这种效应体现在人际关系上,是一种高明的操纵术。人们由贫变富易适应,但由富变穷难接受,就是冷热水效应的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冷热水效应的“摆布”。

有时候规劝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费了半天口舌,道理讲了又讲,效果都还是差强人意。如果换一个方式或许可以立刻生效。鲁迅先生说:“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在你提出A要求之前,先提一个更过分的B要求,对方必然会拒绝。然后你再提出A要求的时候,对方接受A要求的可能性便会大大提高。这就相当于为了让一个人愉快地接受一杯“温水”,让他感觉足够热,不妨让他先感受一下“冷水”。比如去菜市场。明明想买的是白菜,故意先在萝卜上讨价还价,为真正的目的做铺垫。教育孩子也可用这个狡猾手段。比如让孩子学做家务,他可能一样活也不想做。如果你说是“洗碗”还是“拖地”,他就可能选一样认为容易的去做了。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人们心里的期望值就好像是一杆秤的秤砣。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显大;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显小。人们每做一样事,心里都会有期望值。心理预期太高,如若事情发展得不尽人意,就会感到备受打击。采取降低期望值的方式,往往可使人容易接受不理想的现状或结局。比如有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又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时你可以给他讲,还有不少人毕业后一直苦于找不到工作,他会觉得自己的处境要好多了。做事情要学会适当的“泼冷水”,给自己留有余地。冷热水效应应用得当,大有裨益。反之就是弄巧成拙。比如有人在入职前过分夸大自己(热水),令大家对他期待过高。后来他的业绩并不好,反而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冷水)。

人们都说旧式婚姻比自由恋爱的婚姻更牢固,其中可能也有冷热水效应的因素。旧时婚姻靠父母做主,媒妁之言,当事人双方婚前大多并不相识,也不抱浪漫的期望。而自由恋爱的双方,自认为彼此相互了解,认定找到的是最般配佳偶。其实恋爱时双方都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对方(热水),掩盖了缺点。而婚后这些缺点一点点暴露出来,引起一方或双方失望(冷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忽冷忽热的。凭感觉,由冷变热预示着向好的方向发展,而由热变冷则表明走下坡路。之前的人际交往境遇给我们造成的认知,会对之后的交往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两个人一开始交往比较热情,之后出现了一丁点的冷淡,可能被对方误认为关系出现了裂痕。相反,如果一开始交往较冷淡,之后出现了些许热情,也可能会被认作关系融洽了。在与人交往时,为防止冷热水效应产生的误判,理性的做法是将情绪或情感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发生明显波动。在与一般人交往中,既不过于热情或者过分在意,也不冷淡不睬。即便是与关系亲密的人也要掌握分寸,才不至于陷入困境。

当一个人告诉你,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您是希望先听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