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鸟笼效应”

江苏省药理学会

鸟笼效应,是用来比喻人们因偶然获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此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的行为。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鸟笼效应”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1907年提出的。詹姆斯退休前是哈佛大学教授,他有一天突发奇想,与同时退休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过了几日,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来了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礼物。卡尔森会意地笑了:“我只会拿它当作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心思了!”然而,此后每逢客人来访,看到桌上的鸟笼,都会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虽然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但他的回答总让客人们不相信。最后,卡尔森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解释的麻烦,不得已只好为空鸟笼买了一只鸟。

詹姆斯打赌赢了。詹姆斯通过这个案例,又结合了一些日常小事,提出了这个“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

一个人若是房间里挂上一个空鸟笼,每次看到不免会有心理上的别扭。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终究会忍不住给鸟笼“配套”上一只鸟。其实他完全可以把这只空笼子丢掉,但如果不是搬家人们往往不会这样做。也就是人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这种情况很普遍。比如有人送你一条漂亮的领带,你可能就要买一件新衬衣,进而买一套档次高的西装来搭配。光有好衣服还不行,皮鞋不能太差的吧,还要再选一个高级包吧……很多人装修房子多半会犯同样的错误。为了给某一件小设备“配套”而不断加码,最终超出预算很多。心里存在一只笼子,就可能不由自主地填入一只又一只的小鸟。无意识被其他事物操控,然后被这些事物所累。比如有些人听了某些宣传,先入为主地对转基因技术产生了畏惧,以至于脑子里装入一个框,凡是自己从未见过的蔬菜、水果、谷物或动物,统统都说是转基因的。

鸟笼效应有时很难摆脱,比如人人手中的智能手机就是个鸟笼,一个个APP就是待入的小鸟。你有了智能手机,也有了几个必备有用的APP,但难免不下载一些无关的APP。这么多APP,总有几款迎合你的好奇心!这也说明了,有些鸟笼效应还是有用的,起码对于商家来说。

商场上的很多手段是奇妙地利用了鸟笼效应。比如电商的“满300元减30”,消费者为了省下这30元,就要再买一些并不怎么需要的商品来凑。商家正是利用了“鸟笼效应”,让消费者买了一堆本来不想买的东西。

这些年的双11,双12,就是商家设计好的鸟笼,不知不觉地让你剁手停不下。须知,满100返50、赠送优惠券、满减、满赠、凑单等等,都是让你去买的小鸟。“盲盒”市场更是如此。你手里有张打折券,自然会有心理暗示:拿到手了不用好亏啊。星巴克最初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其中5折劵、3.8折劵功不可没。最近很多平台推出了生鲜订购,从注册即日,几乎天天会收到“优惠券”,还有各种“红包”,低门槛的活动价,还有抽奖,哄着你不停地买买买。这些连环套让你欲罢不能。

鸟笼效应的现象启发我们,工作中要摆脱惯性思维的限制,生活中要理性消费。有不少企事业机构人浮于事,也是由于“因岗设人”,或者是“因人设岗”。

当然也提示我们,积极地运用鸟笼效应可以为我们日常服务。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就是一个个好的鸟笼。装进去的小鸟就不再是累赘,而是一笔笔财富。

也有人将鸟笼效应运用在儿童教育上。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如果采取强压手段,往往更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如果适当地利用鸟笼效应调动孩子的自主积极性,可以收到较好效果。比如送他一个精美的书包或学习用具,一部带精美插图的工具书等,通过这些与学习有关的“附件”,引发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作为理性,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无谓的事物羁绊,要果断扔掉那些不好的没用的空鸟笼。也学会利用好的鸟笼收入颇有价值的金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