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生物活性肽的作用

江苏省药理学会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mino acid),即带氨基(或亚氨基)的羧酸。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基本上是20种α-氨基酸,也就是氨基位于羧基的邻位(α位)上。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α-氨基酸以肽键相互连接的有机化合物。

α-氨基酸之间以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专称“肽键”。通过肽键相互连接为“肽”。旧称“胜”。“胜”过去是“腥”的本字,指生肉或臭肉。后来“胜”字成了“勝”字的简化字,为避免歧义而专门造出“肽”这个新汉字把“胜”换了下来。然而现在仍有人将肽称作“胜肽”,显得有点滑稽。

2个氨基酸形成二肽,3个氨基酸形成三肽……十肽以下为寡肽,也叫小分子肽或低聚肽。再多就是多肽。多肽多到一定程度,并折叠盘旋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就是蛋白质了。

1921年首先发现的胰岛素为51肽,可以说是最小的蛋白质。因而以胰岛素划界,比它小的通常就说成是肽,比它大的通常说是蛋白质。之后生物体内越来越多的特殊的肽被揭开真容,不下几百种,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免疫和生殖等各领域,并发现出它们的一些生物活性。

人体吸收的蛋白质主要以氨基酸形式吸收,少量是以二肽和三肽形式吸收的。不过二肽和三肽吸收进去,在细胞内仍然要被水解为氨基酸才能利用。细胞膜阻止大分子肽类和蛋白质直接进入,是生物进化出的防御策略,可避免细菌毒素和过敏源的侵入。近年来,国际科学界研究发现,有个别特殊的多肽也可能被吸收。一些具备营养、保健、治疗功能的肽类,还被应用于药物、试剂、保健食品等方面。个别安全性高的小肽不经消化可直接吸收食用。而大多数小肽和大分子多肽,口服会被消化液破坏,发挥不了任何功效。

作为药物的肽,一般为注射给药。比如谷胱甘肽。也有个别做成肠溶或口腔黏膜吸收制剂的。如果口服,必须改变原有化学结构,以便骗过消化道的酶,使其不被识别破坏。

肽最大的生物功能是构成蛋白质,再由蛋白质构建机体组织和酶等。此外,还有许多分子量大小不等的肽,要么走在构成蛋白质的路上,要么是蛋白质退役后散了架的片段。这些小肽或多肽,有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称之为生物活性肽类Bioactive Peptides。

比如:肽类激素、降压肽类、降糖肽类、降脂肽类、免疫活性肽类、神经活性肽类、促钙吸收肽类、抗菌肽类,还有各种风味肽等。这些活性肽有内源性的,即机体内自身产生的;也有外源性的,即体内原先并不存在,而是从外界摄入体内产生效应。它们被视为功能因子,受到了医药界和食品界的热门关注和研究。作为实际应用,生物活性肽可以从动植物、微生物中分离提取。更多的来源是人工合成,或通过生物工程发酵制取。即便是可以直接吸收的小肽,也不表示不能被水解,仍有一定比例没能逃脱消化酶的破坏。还有一些生物活性肽,即使进入体内也容易被代谢,或生物效应不理想。因而很大一部分肽类,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为防止被消化和代谢所破坏,也为了提高功效或消除副作用,往往利用化学方法进行结构修饰或改造。

肽并不稀奇,是蛋白质与氨基酸的中间状态,与蛋白质、氨基酸一样,都是体内含氮的营养物。至于生物活性肽,与体内其他各类生物活性物质一样,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只要每天合理膳食,做到营养平衡,尤其是保障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就不会缺乏“肽”。是否需要额外补充,要看个人营养和健康状况,有没有营养不良和影响营养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因素。至于某些疾病,需要特殊的肽类药物治疗,要遵医嘱。这类药物要么口服无效,需要其他给药途径。要么是经过化学结构改造过的,并非天然,就谈不上是纯粹的“肽”了。改造的目的就是变得让消化酶不认识。比如谷胱甘肽,广泛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酵母和小麦胚芽中。体内的谷胱甘肽并不是直接吃进来的,而是由食物中的其他成分转化而来。

口服谷胱甘肽过不了消化道这道关,绝对无效!只能不经肠胃通过注射或黏膜给药。

有人可能知道,做面包时也有在面团里也添加谷胱甘肽,但这只是利用它的还原性促进面粉质地改良。小麦胚芽本身含有谷胱甘肽,面粉加工过细时将其去除了,添加是一种补充。没等面包烤好,添加的谷胱甘肽也就破坏殆尽了。如果想口服补充谷胱甘肽,最好是口服它的前体乙酰半胱氨酸,该化合物吸收到体内后转运到肝脏,继而转化为谷胱甘肽。

市场骗术,经常见到如下一些忽悠人的虚假宣传:“一定要喝肽的十大理由……”

 能喝的肽都不符合这些理由,符合这些理由的肽都不能喝。“现代人缺乏肽!” 如同在说“现代人不吃饭”。“缺肽加速死亡”多余的废话,“唯一逆转衰老的方案:小分子活性肽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