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心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建议人:中国药科大学  叶慧教授

推荐单位:江苏省药理学会

我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调研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

调研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抑郁表现倾向的比例也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在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

、研究生产生负面心理状况的原因
    首先,繁重的学习科研压力。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学校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力度。为此,培养单位在学业和科研方面对研究生毕业提出了更高的限制条件,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同时也使研究生面临更大的学习科研压力。为了完成规定的科研论文、课程论文、课程考试及英语水平考试,学生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中,这种紧张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就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其次,日渐加大的就业压力。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研究生越来越多,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生择业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加上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以前的工作环境,所以竞争越来越激烈,择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也使部分研究生出现焦虑、烦躁心理问题。

、如何帮助研究生应对心理状况的几点建议

心理健康是做好学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其中导师在研究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第一,完善导师责任制度。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中的义务和职责,定期对研究生心理状况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

    第二,发挥导师的榜样作用。由于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导师的工作态度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做事风格。所以,导师对待学生的言行至关重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平等待人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营造良好的实验室氛围。以实验室为单位,导师为核心组织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运动唱歌露营等具有集体意识和疏解不良情绪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学术道路上更有团队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四,不鼓励学生以牺牲睡眠时间去低效工作。睡眠脱发问题在研究生中屡见不鲜,缺乏睡眠的低效作业不仅伤害身体而且对于实验的效率和准确率都有影响。实验室应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保证研究生的睡眠和运动时间,间接从提高身体素质出发抵御心理疾病的发生,同时保证学术工作的规律进行。

   第五,联合研究生、导师、学校三方面,帮助研究生解决心理问题。首先,研究生应积极地发现并且主动寻求导师和学校相关心理健康咨询的帮助,在心理问题上不要孤军奋战;其次导师应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最后,学校应完善心理测评制度并且保护学生的隐私,按人员比例配套心理咨询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流程,全方位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