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经常看到有种白皙鲜嫩的鱼柳,都是去皮去骨的,有整片的,有切条的,也有裹上面包屑的。这是国际市场上最普遍的巴沙鱼。
巨鲇科 巨鲇属 博氏巨鲇,学名Pangasius bocourti,博氏就是来自种加名bocourti音译。看它无鳞生胡子,就知道是鲇鱼一类的硬骨鱼,归鲇形目。此鱼原产于印度支那湄南河流域,是东南亚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以越南产量最大。又叫mekong catfish湄公河鲇鱼,或越南鲇鱼。
1994年,美国与越南恢复正常贸易,开始进口越南鲇鱼加工的鱼片。美国国会出于贸易保护,2003年出台了法案,禁止越南的博氏巨鲇称作catfish(鲇鱼)。
该鱼腹腔内积有三大块油脂,越南人俗称它为Cá Ba sa。Cá是鱼的意思,即“三块脂肪鱼”。因此就以英文名Basa catfish名称出口。中文音译为巴沙鲇鱼,简称巴沙鱼。
冒充龙利鱼
巴沙鱼有个众所周知的绯闻,就是卷入了“真假龙利鱼”风波。超市里有的冷冻巴沙鱼柳,包装上却标为“龙利鱼柳”。这种误导实际是从美国的华人超市里开始的。因为最先引进这种鱼的是美国。
欧美人本来不爱吃淡水鱼,鲇鱼主要供应亚裔人群。
鲇鱼类最大的优点是无肌间小刺,加工烹饪和食用都很方便。
况且这种鱼生长在流速快的湄公河,鱼肉味道清新,处理后腥味很小,正中美国人的下怀,他们越来越爱吃了。
美国人能吃,中国人更不含糊,近20年来也进口不少。2018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越南巴沙鱼的最大进口国。
巴沙鱼作为鲇鱼家族的一员,也具有吃苦耐劳优秀品质。食性广、耐缺氧、不易生病,对水质要求也不高。如此好养活,适合高密度养殖。因巴沙鱼产量高,出肉率很高,价格自然低廉。巴沙鱼由此走向了上百个国家的餐桌,并且是很多西方国家最便宜的一种鱼。
巴沙鱼柳还具有充当龙利鱼柳替身的实力。
龙利鱼
鲽形目 舌鳎科鱼类,是海鱼比目鱼的一种。比目鱼们个个嘴歪眼斜都长在一侧,俗称子板鱼,北方一般称其为偏口鱼或鳎目。英文叫Sole fish鞋底鱼。外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因此得名舌鳎,也叫舌头鱼。
“舌”与“蚀”近音,很多地方讳言改叫“利”讨口彩,或写作“脷”。如牛舌就叫牛利。海里的舌头,就叫成了龙利鱼。
龙利鱼也是只有一条主刺,无肌间小刺,多白肉。在强大吃货的严厉扫荡下,野生龙利鱼资源早已不多了,而养殖业又处于新兴时期,缺乏商业化养殖规模。所以市场上真正龙利鱼的价格比较昂贵。
完整的龙利鱼和巴沙鱼有明显区别,一个扁片,一个长条,不可能假冒。可一旦脱去外衣,确实真假难辨!
真龙利鱼Vs巴沙鱼
用巴沙鱼肉冒充龙利鱼肉还真能抵挡一阵。
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巴沙鱼还常常作为价格昂贵的鳕鱼肉,甚至三文鱼肉的替代品。
真假巴沙鱼
经过媒体曝光和多方质疑,如今巴沙鱼不能轻易标识成龙利鱼或其他鱼类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殊不知巴沙鱼自身也有真假。
巴沙鱼是东南亚的巨鲇属21种鱼之一。市场上出售的所谓巴沙鱼大部分并不是真Basa。越南和柬埔寨在湄公河沿岸网箱养殖的基本是Pangasius hypophthalmus低眼巨鲇,也称作Swai 或Tra。
该鱼外形有点像鲨鱼,也有叫虎头鲨或淡水蓝鲨的。其肉质不如真正的巴沙鱼,但产量大,更便宜,因此占据了超市的主流。
区分
低眼巨鲇Tra比真巴沙鱼Basa肉质显粗。从外观上区分:
真Basa鱼片比Tra鱼片更白,后者通常是米黄色;
Tra鱼片比Basa鱼片薄。
大众化自助餐采用流水线做的煎炸鱼柳,一般用更便宜的Tra。若想品尝地道的异国情调,最好还是选择真正的巴沙鱼。
水货水灵灵
在产地才有机会吃到完整的巴沙鱼。其他地区一般以速冻去皮鱼片(鱼柳)、鱼段、鱼排、鱼块、鱼卷、鱼砖、裹粉鱼等加工产品形式。
巴沙鱼肉味中庸,可以吸收各种口味,因而做法多样。蒸、煎、烤、炸,凡是能想到的烹饪方式,比如香煎、椒盐、脆皮,酸菜鱼、沸腾鱼、鱼丸等,都能胜任。
看上去鱼片水灵灵的,但须留个心眼。因为鱼片加工过程中有泡药和包冰两个程序,这两个环节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泡药
巴沙鱼肉含水量较大,烹饪中肉质始终能保持柔嫩不柴。为了维持鱼肉较高的持水率,加工企业一般将鱼片浸泡STP,即三聚磷酸钠,俗称“泡药”。正常应用STP可起鱼肉保鲜作用。但若过量使用,多吸收的水分往往在解冻后造成鱼肉缩水而失重。
现在国内外都有了无磷保鲜剂问世,配方多含变形淀粉、大豆纤维、柠檬酸盐、甘氨酸、海藻糖等成分。
经无磷保鲜剂处理的鱼片,解冻后在外观、质地与颜色上都比应用STP的更自然。
包冰
为了保鲜,鱼肉制品还要包冰衣。原包装按欧标包冰应不超过20%。非原包装产品进入国内后,可能被某些中间商再次加工,增加包冰量,最多的能含50%甚至更多的冰衣。
买巴沙鱼制品,要看清楚冰衣有没有超过20%。优质的鱼柳在热煎过程中,不起泡,不缩水。不过只有极个别自律的大企业能做到。
目前海南省已经有了我国的巴沙鱼规模养殖基地。2019年第一批国产巴沙鱼加工企业也在湛江开始运作。
(江苏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