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咖喱到底是谁发明的? 江苏省药理学会

 

很多香料成为食物调味品,最初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腐。尤其在印度地处热带,食物很容易变质。
印度的咖喱就是顺应这种环境产生的。早上烧好的咖喱饭,即便是汤汤水水,到晚上也不会坏。
咖喱

音gālǐ,或写作咖哩,英文Curry的音译。是由多种香料调配而成的酱料。
咖喱中的芳香成分,主要来自于香辛料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类挥发油组分。它们都具有或强或弱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黄曲霉等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不过,在如今有了冰箱的时代,咖喱的主要用途就是调味。

渊源
咖喱起源于印度,后来传到欧洲诸国、东南亚和日本,然后风靡了整个世界。
但咖喱成为专有的菜肴术语,拜英国殖民者所赐。

印度语中咖喱Karil一词,来自南亚次大陆的泰米尔语。原意是为米饭佐餐的酱料或蘸汁,笼统地泛指所有加香料混合炖煮的菜。有肉有蔬菜,持宗教忌讳的也可以不放肉。有点类似咱们东北的乱炖,只不过香辛料加的更多。

 

 

所谓印度,并非现在印度的地盘,而是代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国。没独立之前,他们都是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英联邦,也都是传统的咖喱发轫地域。

咖喱原本并没有标准配方,百家百味。而且也没有现成的粉状料,都是现吃现做。在石臼里将各种香料捣磨成泥膏状,直接加在锅里。

粉状咖喱是18世纪产生的。生活在印度一带的英国移民,已经适应了咖喱的滋味,回到英国后仍旧留恋这种舌尖上的刺激。英国餐是世界上口感最差的料理之一,借助异国风味可大大提升他们的味觉享受。为了方便英国殖民者带走,在印度的商人创制了干粉状咖喱。

固态的咖喱一经出现,加速了向越来越多国家扩散的进程。于是,这种香料粉末就被正式称作咖喱了。至今有人还认为咖喱是英国人创制的。准确地说,英国人是促使了咖喱的“剂型”变化。更准确地说是英国人成功地将咖喱从家庭作坊转变为商业运作。

流变

咖喱的调味,除了具有的微辣,更多的是嗅觉作用,基本原料是香辛料。以姜黄、小茴香和孜然为基础,根据情况可另有丁香、胡椒、芫荽籽、芥籽、牛至、生姜、肉豆蔻、肉桂、莳萝、葫芦巴等加入。不满足微辣的再追加辣椒。

咖喱菜可荤可素,既可以用来烹制畜、禽或鱼贝类,也可以料理蔬菜。还可以成为蘸料或直接拌饭。
咖喱菜可干可湿。湿咖喱是含有大量汤汁的酱汁,通常加有肉汤,或者椰油、椰浆、酸奶,里边混有豆类、炒洋葱碎、番茄等。

一提到咖喱,我们往往想到的是黏糊糊的样子,还有一股中药味。工厂里生产的咖喱块、咖喱膏或咖喱酱,使用了食品添加剂麦芽糊精、变性淀粉等增稠剂。

  

 

 

欧洲的咖喱在香料基础上,增加了苹果泥等果味和蜂蜜等甜味剂。降低了药味,改善了味觉平衡。
日本已把咖喱当成国食,和拉面具有同等地位。日式咖喱中还有芥末成分。

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更多地使用椰浆调味,还在香料中增添了香茅、鱼露、月桂叶等。有的菜里也用上了罂粟籽。先用油爆香洋葱碎,再下咖喱膏或咖喱粉,然后放肉进去翻炒,最后加椰浆慢炒。待肉炒熟,放入大量椰浆炖煮,使肉入味。也可以少加椰浆,炒成干咖喱。
咖喱粉传入美国和加拿大后,又催生了一种姜黄酱油。
咖喱既是多种滋味的汇集,也是多重文化的交流。在不同地域流行着许多不同民族风格的咖喱,与发源地的差别越来越大。咖喱已是世界语言,成为国际大融合的典范。

应用

中国人向来对外来食物来者不拒,国内吃咖喱通常是配鸡肉、牛肉、鱼、羊肉或其他肉类,蔬菜多用大块土豆、洋葱、青椒。与日本相似,咖喱酱汁多配米饭。有的还在上边撒上白胡椒粉或辣椒油等提高风味。.
咖喱粉也可用作不同菜系的附带配料。同样是咖喱菜,各地的味道都不太一样。甚至还可配制沙司。
国内超市里也有少量咖喱块和咖喱酱,因含增稠剂更适合用来做浓汁类,比如咖喱土豆炖牛肉。
咖喱粉不含增稠剂,通常用来给饭菜增香,适合做炒饭或是印式炒菜。

相对而言,咖喱酱中的脂肪和盐最多,烹调时要注意掌握用量。

咖喱也有红色的、棕色的和绿色的。其中红色的含辣椒,口感最辣。绿色的含菠菜中的叶绿素,比较温和。最常见的品种还是黄色的。

姜黄素

姜黄是咖喱的灵魂,主要成分是姜黄素。咖喱所呈的金黄色就是姜黄素赋予的。

姜黄本来就可以作染料使用。因此吃咖喱饭要格外小心,酱汁粘在衣服上不容易洗净。

有不少研究表明,姜黄素是很强的抗氧化剂。这方面的论文多了去了,比如说可以抗           

炎症。发现还具有调脂、抗病毒、抗肿瘤、抗凝、抗肝纤维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广泛的药理活性。又认为可以防治阿尔兹海默症等。这些研究都为咖喱的销量帮了大忙。

当然,人们希望咖喱存在这些功效。可同时也有不少负面的报道。正反两方面的争议一直存在着。
姜黄素还有个特点,在暗处用测纸币的紫外灯照一下咖喱酱汁,会发现有绿色荧光。这很正
常,无需大惊小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