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中国人的底餐

在中国渊源久远,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简易熬煮即成;

二是可以混合各种谷物和其他食疗两用的食材,被赋予“养生”功能。

谷物熬煮成黏稠状的食品,也叫稀饭,属于半流质食物。

的本字为yù鬻失去了本义,引申转义为“卖”。粥字上位后,读音也由原来的yù改读zhōu了。南京话读若竹,入声也。

古时用于表示粥的字还有,但它们都有多义。后来居上的字则含义固定,除了个别地区,各地只认它了。

为全民饮食,不分阶层、贵贱、地域、年龄,人人都吃。它曾是穷人保命的底线,也是平民食疗的要件。

古有范仲淹“断齑画粥”动人故事,亦有以粥敬老的感人习俗。曹操病到最后,临终前的遗嘱中,第一句话竟然是想喝一碗粥。唐宋诗词中一共出现了600余首与粥有关的诗。陆游、苏轼在世时,也都拟制自认有效的“神仙粥”。

饥荒年,官府赈灾就是支锅熬粥分施,这也是最省粮的吃法。腊八粥,是借佛寺施舍而流行南北的一种八宝粥。曹雪芹后来挨饿时,也是“举家食粥”。

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入粥的,荠菜、红枣、桂圆、枸杞、马齿苋、南瓜、红薯、薏米、山药、茯苓、银耳、莲子、杏仁、栗子、芡实等,这些食材味道温和,加的较普遍。

很多人在外旅行多日,或应酬了几天,急匆匆回到家,就想就着老咸菜喝上一碗热粥。清淡的米粥解腻又解乏。人们生病后,肠胃不舒服,也多以粥调理恢复。

然而很多人迷信古人,认为粥能养胃。其实这是个误区。粥容易消化,胃口不好时,短期喝粥确实有好处。但长期持久喝粥只能降低胃的消化机能。正常饮食应该干湿交替,粥也只能适当地、间断地服食。

某些怪异或有峻烈味道的粥,属于有特殊嗜好或个别用途。比如加荷叶、辣椒等。倘若加入某些药材,更须当心。

煮粥不煮烂,则是泡饭。清代大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粥在北方以小米为主,南方大米当家。两种米熬粥都是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才能熬出“米油”。

两种米有所不同的是:

大米冷水下锅,水开熬煮约1个小时或更长;

小米则水开后投入,只需熬20分钟。

加水量适度是浓稠度的必要条件,水量大抵为米的20-30倍,熬后水耗失近半。应该一次将水加足,避免中途加水。即使补加少许,也必须是开水。

北方也熬玉米粥。如果是玉米粉,做成的粥也叫“”。事先用凉水调开,倒入滚水中搅拌,开锅后片刻即成。

东北的粥霸则是非常粗的玉米大碴子,也需慢煮。

熬粥也用糯米、紫米等,也常配其他五谷杂粮。配的最多的是豆类。

豆粥

各种豆,以淀粉豆为主,如绿豆、红豆、芸豆(四季豆)、豇豆等。

大豆入粥一般是先磨成浆。米类淀粉多,且缺赖氨酸。大豆淀粉少,蛋白质多,赖氨酸充足。两者合作恰好营养互补。

山东的小米和黄豆浆熬的粥,色泽微黄,却叫白粥。配上大饼、油条吃,在鲁南早餐中流行程度不亚于糁汤。

同样的豆粥在曲阜加上几片熟羊肉,称作羊肉粥,更是强强联合。

在北方喝了几个世纪的豆粥,民国时传到南京,又配上点山药,点缀上枸杞或几片玫瑰花瓣。近些年借名人效应成了美龄粥。南京真正本地传统流行的是糖粥藕

在漫长的岁月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粥品。粥也有甜咸之别,只是不像粽子、元宵那样分党。不过北方多素,一般就是加点瓜菜薯类。

越往南方加入荤腥越普遍。比如皮蛋瘦肉粥、鸡粥、虾仁粥、猪杂粥、牛肉粥等。浙江温州的石斑鱼粥、帶魚粥、青蟹粥、干贝粥、黄鳝粥、黄鱼粥、目鱼粥等,令人目不暇接。到了四川、云贵等西南地区,连腊肉都加入粥的战略伙伴了。

其实,即使是荤腥,入粥内也被解腻了。在很多地区,吃粥早已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成为一类变化多端的美食。

拗九粥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的传统孝顺节,晚辈要向长辈敬一碗类似八宝粥的甜粥。

这天岁数带9,或是9的倍数的人,也要喝。而二月二日则不分年龄,改吃咸粥。为的是将过年没吃完的菜肴一锅煮消耗掉。

福建人也喜欢吃鸭肉粥。福建诏安还有现煮现吃的猫仔粥,有点像江南的汤泡饭。不过远比江南菜粥成分复杂的多。里边鱼虾肉菜都有。

艇仔粥

广东的粥最多,比如擂茶粥、及第粥、生滚粥、老火粥、水蛇粥等。广州人爱吃老西关荔枝湾上的疍民(船民)创造的

艇仔粥

最初配料只是小虾、鱼片,后来又有了蛋丝、干贝、猪肚、肉皮、瘦肉、油条丝、花生、海蜇丝、叉烧丝、烧鸭丝和鱿鱼等。特点是入口即化,鲜味久留。现在也上岸,成了粤港澳流行的广府名粥。

毋米粥

广东顺德的毋米粥,是被当做补品的。毋wú即“不”。表示有米而不见米,熬得烂糊,必用砂锅方得。经常是在酒席的餐前、餐中和餐后各一碗,分别赋予解酒、味鲜和营养滋补之功。

此粥穿插进海味和肉类,并与火锅联姻,是当地一张美食名片。

潮汕海鲜粥

潮汕人的海鲜粥,号称天下第一粥,可当地人并不叫粥,而是循古法叫

潮州的与顺德的毋米粥明显不同,讲究清而不浊。猛火煮到米粒爆腰即可,颗颗饱满。

潮汕人虽然与客家人和广府人都吃米饭,但他们一日三餐更爱食糜。然而潮汕人最不能忘怀的可能还是最简单的白糜

凉粥

古代曾有人将煮好的粥放冷凝固后切割着吃。如今云南玉溪的冰稀饭,是把熬好的糯米粥加上水果、甜味料和冰块,作为炎炎夏日的凉品。

 

(江苏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