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和毒蜂蜜

杜鹃本是鸟名,是一种吃虫子的益鸟。这种鸟每年春耕时节进入繁殖期,就会频繁高声鸣叫,所以也叫布谷鸟

这时也是一种鲜花盛开的时节,因而将这些花与鸟同名叫杜鹃花。杜鹃花大多是红色的,恰好杜鹃鸟的喙内及舌头也是红色的,会编段子的古人就附会成杜鹃花的花朵是杜鹃“哀鸣啼血”所染。

杜鹃

杜鹃花目 杜鹃花科 杜鹃属植物,三级同名。多为灌木,罕有小乔木。

杜鹃属是大属,有近千个物种。中国资源极为丰富,有500多种。我国的云贵高原为杜鹃花世界分布中心。

映山红

杜鹃花有映山红、满山红、照山红、山石榴等别名,都是指开红花的品种。每到春天盛开季节,漫山遍野浸染鲜红。杜鹃花学名的拉丁属名Rhodondendron即红色树木之意。

实际上,杜鹃花不仅有红色的花,也有白花、黄花、粉红花、蓝紫花等品种。映山红专指野生红色杜鹃花。若是人工栽培的品种,则各自另有专门名称或编号。

我国的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花为省花。长沙、无锡、九江、镇江、大理、嘉兴、余姚、赣州、毕节、伊春、延吉、丹东、吉安、井冈山、娄底、台北、 韶关、台北、新竹等众多城市将其定为市花很多城市将杜鹃花作行道和花坛绿化栽培。

杜鹃花不仅是中国的名花,也是世界的名花。朝鲜的金达莱,中文正式名为迎红杜鹃,别名兴安杜鹃、尖叶杜鹃,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花,延吉市的市花。金达莱也是韩国和朝鲜南北双方的民族象征。既是朝鲜的国花,又是韩国新行政首都世宗特别自治市的市花深圳、三明等市的市花簕杜鹃并非杜鹃花,而是紫茉莉科 叶子花属植物,也叫三角梅。

养眼花

我国自唐代就开始培育出了观赏用的杜鹃花。英国人在中国野外发现并采走了309个杜鹃品种,并由此培育出更多的园艺杂交品种。我们现在很多观赏杜鹃,反而是从西方认知并引进的。

其实,我国山区有不少大片大片的野生杜鹃分布。杜鹃花无论何种花色颜值都不差。论壮观,在春天没有哪种其他灌木能与之匹敌。满山植株的整个身躯被绚丽的花簇所覆盖,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美景。从西南的云贵高原,到东北的大兴安岭,陆续开放。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湖北麻城龟峰山的10万多亩古杜鹃群落,是野生杜鹃花著名观赏区。另外,广东云浮新兴天露山、浙江天台山、云南香格里拉、西藏墨脱、四川成都理县毕棚沟、长沙岳麓山、贵州六盘水等,都是野生杜鹃名胜景点。重庆南川金佛山杜鹃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山东日照五莲县是华北最大野生杜鹃花基地。五莲杜鹃与辽宁丹东杜鹃均被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秀色餐

杜鹃科的蓝莓、蔓越莓、南烛(乌饭树)都是可食的,不过它们都是杜鹃属的亲戚越橘属的。杜鹃花能不能吃要看品种了。井冈山遍山映山红,常可看到有小孩子直接采花朵吃。游客中有人告诫,红花的可以吃,其他颜色的千万别吃,有毒。杜鹃花蜜饯在井冈山地区是一种特产,当地大小店铺卖的都是红杜鹃花做的。我国东北有些地区用金达莱花(迎红杜鹃),加入五味子、松子、蜂蜜等做药膳。韩国和朝鲜还用来制作煎饼和甜茶。不过,在云贵、宁夏地区,有些地方却专吃白杜鹃花。将某些白花品种的花朵去蕊浸泡后炒菜,是滇中人民的大爱之一。云南丽江宁蒗县的特色花宴菜肴中,有一道是杜鹃花炒蛋。云南大理剑川白族乡民,将白杜鹃花晾晒干储存。干制的白杜鹃花用香油干煎,酥脆可口。白杜鹃花干水发开后炒蚕豆米也很好吃,也可与骨头或腊肉煮汤。水发白杜鹃花,一定要多漂洗几次,不仅减少涩味,也可去除残余的毒性。

毒花蜜

说到毒性,杜鹃属的植物基本都含有毒素,多少而已。某些杜鹃花,直接吃很可能当场毙命。即便是处理过的,吃太多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甚至昏迷。杜鹃植株的各部位都含有闹羊花毒素、马醉木毒素、石南素和梫木毒素等有毒成份,误食可令中毒。

羊踯躅

最著名的“毒杜鹃”是黄花杜鹃。2000年前的汉代《神农本草经》书中就有记载为有毒植物,名叫羊踯躅(zhí zhú),也叫闹羊花。是因见羊吃了会神经系统中毒,行走困难。民间有“千杯不醉枳椇子,半杯醉倒闹羊花”之说。据说为了灌醉对方,就在酒中暗放羊踯躅。不过,羊踯躅榨汁可作杀虫剂,用来杀蝇蛆,孑孓,钉螺等。羊踯躅的干燥果实入药名六轴子,民间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毒花蜜

杜鹃花的花粉和花蜜中也可能含有毒素。曾有希腊士兵在周围满是杜鹃花的村庄里吃蜂蜜,吃后出现奇怪行为,人们才意识到某些花蜜是有毒的。也由此规定,1岁之内婴幼儿不能吃蜂蜜,3岁幼儿要慎食。杜鹃花蜜中毒,称作狂蜜病。蜜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的蜂蜜,主要含梫木毒素。湖北恩施2015年曾有村民食用蜂蜜中毒,3名致死。另有一23岁女孩只尝了几口蜂蜜水就丧命。这种蜂蜜进食时喉咙会有烧灼感。凡是遇到带有苦涩味的蜂蜜,应坚决弃掉。有些古装宫斗剧中有利用有毒蜂蜜害对方的情节。土耳其有部影片《有毒蜂蜜》,则讲述了一番致死的爱情。尽管杜鹃花有毒,不过杜鹃花的叶含挥发油,其中的主要成分大牻牛儿酮有止咳、祛痰作用。入药用于止咳、化痰、平喘,治疗老慢支等。

 

(江苏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