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盏花及其提取物已列入我国化妆品原料

城市园林中和行道上的金盏花,是大家都眼熟的草本花卉。未开花之前长得很像茼蒿。茼蒿早年从地中海沿岸国家引入中国,也是为了园林观赏的。到了中国,免不了经受舌尖上的检验。茼蒿变成上等蔬菜了,而金盏花依旧留在花坛和花盆里,又苦又辣不合国人口味。

金盏花,菊科 金盏花属两年生草本。别名金盏菊、盏盏菊、黄金盏、长生菊、常春花、醒酒花等。原产地与茼蒿一样,也是欧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18世纪后从传入中国。清乾隆年间,上海郊区已有批量生产。金盏花,顾名思义,原生种花朵为金黄色,且很像高脚酒杯。

栽培品种有了橙、橙红、白色等变异。毕淑敏根据真实故事写的一篇《金盏花的种子》,编入鄂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描写的美国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终于培育出纯白的金盏花。

金盏花花期很长,从4月开到9月,故称常春花。1980年后,中国又从国外引入重瓣、大花和矮生品种,还有绿花心、紫花心的。金盏花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

野生的金盏花容易辨识,培育的品种变异较大,往往与万寿菊、洋甘菊等混淆。菊科的花都很相像。区分它们还是看叶子可靠。而且万寿菊和金盏花都可用来提取叶黄素。

百度上输入Marigold,会出现万寿菊和金盏花2个词义。Marigold最早是用在金盏花身上的,与基督教的一个圣母玛利亚的传说有关。玛利亚生下耶稣后,遭到希律王的追杀,举家逃亡埃及,途中钱包被贼偷去。窃贼打开钱包,发现里面掉出的不是钱币,而是一朵朵金盏花。而原产于美洲墨西哥的万寿菊,被西班牙人带到欧洲。欧洲人也是崇洋媚外,把Marigold名称送给了外来的万寿菊。金盏花只好改叫Pot Marigold,意即“盆栽玛丽金”,好有土生土长的意味。金盏花是个有故事的花卉。1980年台湾根据琼瑶小说改编了电影《金盏花》。2013年泰国拍了电视剧,也叫《金盏花》。

金盏花每天开花和闭花总在固定的时间,因此戏称为“家庭主妇的时钟”。欧洲有人还利用它的守时性预报天气,早上7点钟不开花就意味着要下雨。难怪金盏花的拉丁学名为Calendula officinalis。属名Calendula就是“小小时钟”的意思。而种加词(种名)officinalis,则表明了它的用处。

种名Officinalis拉丁文含义为“药用”。演变成英文 Officinal和法文Officinala,是指我们药师手里的原料。金盏花在中世纪是西方用途最广的草药之一。花和叶常被制成浸膏或精油,用于皮肤病、浅伤或扭伤的治疗。还制成的内服药水用以对抗瘟疫。14世纪中期伦敦大鼠疫时期,药房中就制备金盏花药水来预防。现代研究,金盏菊提取物中的抗菌成分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抑制效果较好,另有抗病毒,以及抗炎作用。多用于局部治疗痤疮和减少炎症,控制出血,缓解疼痛刺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金盏菊在战场上用作防腐消炎剂,用来包扎伤口促进愈合。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也这样使用。金盏菊在中国也有药用的,比如用来醒酒,因此也叫醒酒花。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未将其收录,至今只能算作草药,而非正式中药。

当然,有些西方人迷信金盏花。比如传说将金盏花与苦艾和百里香混合,加少许蜂蜜和醋,睡前喝下就能梦到未来要和自己结婚的人。古埃及人还认为金盏花能延缓衰老。印度人则尊奉其为神圣的花。

随着现代医药学发展,金盏菊作为药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它所含的天然植物成分将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它的花和叶中含丰富的色素,西方从古至今作食物染料。比如给奶酪着色,可代替昂贵的藏红花。法国人还用它的金黄色染过牛。色素中主要成分是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后者以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最多。因此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金盏花早期在西方除了药用,也食用,德国在汤和炖菜中很常见。它的鲜叶和花瓣风味独特,做沙拉生吃具有浓郁的辣椒味,也还为菜肴增色不少。鲜花也用于其他菜肴装饰。干的金盏花泡茶也很受欢迎,既可单泡,也可搭配绿茶。还可加薄荷、蜂蜜等调味。

不过,金盏花在中国不是普通食品原料,也未将其列入药食两用品种,以及作为新食物资源。因此金盏花不能用作食品加工原料,更不能当成食品添加剂。但并未禁止个人食用。网上有卖金盏菊干花的,都是以初级农产品名义发布商品信息。注意别买了硫磺熏的,要选有花萼,花萼偏绿色的新鲜干燥花朵。在国内,金盏菊允许用在化妆品上,2014年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的第11号公告,将金盏花及其提取物列入化妆品原料目录。

金盏花常出现于现代的各种化妆品、护肤品的配方里。德国还将其提取物用于儿童牙膏。

他们不仅用在脸上,也有用在屁股上的护臀膏。不过,植物成分都有引起过敏的可能。有人在脸上用了美国科颜氏Kiehls的金盏花水,不仅没保水,反而脱皮生痘痘。

 

江苏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