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药理学会
宁波有三臭,云南有牛瘪,贵州有雷山庵汤,广西有螺蛳粉,四川雅江有臭猪肉,好好的鳜鱼在皖南新鲜的不吃要闷臭,广东人也特别喜欢吃臭臭的鳓鱼鮝,还有各地都吃的臭豆腐。
国外也有,比如瑞典的鲱鱼罐头,意大利的恶魔奶酪,越南的鱼露……韩国人用鳐鱼发酵制成的名吃“洪鱼脍”,发出类似小便池的氨臭味……总之,全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有吃臭习俗。
以上说的臭味都是加工食品,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还有的是天生的,拿热带水果来说,普遍带有程度不等的臭味,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榴莲。西南地区特爱吃鱼腥草(包括折耳根),再有广东、海南人爱吃的“鸡屎藤”,也是臭名远扬。
鸡屎藤
Paederia foetida或P. scandens,为茜草科鸡屎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将其折断或揉碎后,很远就能闻到腥臭气息,彷如鸡屎味儿,因而被称为鸡屎藤。种加词foetida意为“臭的”。另一个种加词scandens则表示“攀援的”。
文人为了雅化,以“矢”通”屎“,正式场合多写作鸡矢藤。其实掩得了耳目,掩不得气味。它别名很多,如鸡屙藤、鸭屎藤、狗屁藤、母狗藤、臭藤、解暑藤、女青、毛葫芦、苦藤、玉明砂、清风藤等。因鸟儿喜欢食其果,也有称斑鸠饭、雀儿藤的。还有反话称其为五香藤。英文名为Chinese Fevervine,意即中国发热的藤,实际在云南,傣族人用它来止痛和退热的。
活久见
鸡屎藤属的植物有近30种,我国共有11种和1变种。主要生长于长江流域以南广大范围。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偶见。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常见于海拔2000米以下山地,喜欢缠绕于其他灌木上,可覆盖山石荒坡。无枝可援则匍匐地面。
它们生长力很强,植株不需管理,群生茂密壮观。因而可美化矮墙,植作绿篱,亦可用于花架垂直绿化。
鸡屎藤有宽叶和狭叶不同品种。花期在7-8月,花紫色。果期在9-10月,浆果球形,成熟时呈光亮的草黄色。
它们喜欢在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充足地区茁壮生长。传统医学以其根及全草入药,用于消食健胃、清热止痛。
它和鱼腥草一样,是依气味取名的。其刺鼻臭味的成分,类似臭鸡蛋、大蒜,主要来自硫化物,尤其是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这种气味其实是植物的“化学防御武器”,用来驱赶昆虫和动物。鸡屎藤中还含有壬醛和葵醛等成分,也具有不快的气味。这些臭味物质,确实与鸡屎共有,只是二者比例有差别。
不同的是,鸡屎藤叶片中另含的2-己烯醛和2-己烯醇成分,是鸡屎藤的标志性成分,也具有明显的臭味。而鸡屎的标志性成分是吲哚类。
虽说这些臭味物质是防御性的,可有驱虫作用,但仍有不怕臭的昆虫幼虫来噬咬。不要说个别昆虫了,某些人不怕!
真香啊
吃鸡屎藤的主要是在华南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以广东和海南最多,广西、福建、云南、湖南、四川等省也都有人吃。他们用鸡屎藤的嫩叶制作凉茶、蒸菜、汤圆和零食小点心等。叶子虽臭,但干燥或加热后臭味反而转为香味,这点和大蒜有点像。同样,鸡屎处理后臭味也会降低,可作鱼饲料。
鸡屎藤叶制成的食品为墨绿色,甚至发黑,吃起来甜丝丝的,伴有独特的清香。加工方法不同,呈现的香味也不一样,有的是草香,有的是焦香。
广东江门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清明节,有吃鸡屎藤饼的习俗。是用鸡屎藤叶子与粘米(即籼米)加水磨成浆,混合糯米粉与糖,煮成熟浆后,再加入糯米粉和淀粉揉成粉团,以模定型后上锅蒸熟即可。这种饼在华南好多地区都有,一般叫鸡屎藤粑。也可制成类似米豆腐之类的凉粉。
广东湛江地区,与相距不远的广西北海和海南省,喜欢吃鸡屎藤糖水。不过叫法不同,广西多称鸡屎藤籺糖水。做法是用鸡屎藤叶子与粳米共同研磨成粉,按比例混合番薯粉揉成面团,切为细条,加红糖煮成甜汤,可搭配生姜片、枸杞等辅料。鸡屎藤不一定都是用鲜叶,也可用干叶,这就延长了食用季节。
鸡屎藤在广东梅州,不仅用于制作小吃,还可炒菜、煲汤。尤其是煲老鸭汤或猪肚汤。在某些吃狗肉的地区,也常用它保持口中的“清净”感。在海南,黎族老人也用它来酿酒。其根富含淀粉,过去灾荒年乡民晒干后磨粉做饼,俗称“牛皮冻”,但多食易腹胀。别名叫牛皮冻的植物还有白首乌、牛皮消等,民间不审往往混叫。
大部分亚热带地区及温带地区,虽也有鸡屎藤分布,但只知它是一味中药材,并不作食物吃它。说明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人们勇于探索,大胆尝试。鸡血藤叶也确实营养不错。
吃它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民间迷信。鸡屎藤的叶子有昼夜节律,白天舒展开,吸收阳光;夜晚会微微合拢,像在“睡觉”。因而民间认为它有“灵性”,传说吃它能驱夜瘴。所以有的地方还在端午节用它煮水沐浴。作为传统药材,仅在1977年版的《中国药典》收载过,以其全草和根入药。
以后的版本再没出现,可能是它的药用价值和有效成分未能确定。民间有十几个少数民族用它治病,不同地区用处各不相同,有内服的,也有外用的。大多是用来消炎、止痛、退热、抗风湿,有点类似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