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药理学会
湖南的株洲市是全国唯一叫“洲”的城市。为何叫“洲”而不是“州”?
株洲可是个静悄悄改名的城市。湘江两岸多沙洲,临江有一片大洲遍生苦槠树,古名槠洲,在此曾设建宁县。
槠与株同音,普通话都读zhū,当地发音也都念zhǖ。南宋时开始用大众熟悉的同音字“株”替代“槠”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株萍铁路建成通车,在此设站时仍书写古名“槠洲”。宣统二年(1910),粤汉铁路通车时才改称为“株洲车站”。自此“株洲”成为正式市名,“槠洲”古名废用。连苦槠树知道的人也不多了。
苦槠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壳斗科 锥属(又称栲属)常绿乔木,高数米,最高可达15米。别名槠栗、血槠、苦栗、大叶橡树等。
苦槠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诸省,也是南北分界树,长江流域以北就不生长。
苦槠果实俗称苦槠子,外表与板栗(栗属)和橡子(栎属)类似,是一种圆形小果实。苦槠子外棕色的硬壳,即“壳斗”。
壳斗是果实外侧的总苞结构,可以理解为“果实戴的帽子”。能结出壳斗的,有500多种树种,有全包有半包,统统划入壳斗科,包括栗子和橡子。苦槠所在的锥属约120种,树皮皆可提取栲胶,故亦称栲属。
珍贵树种
现在不仅湘江两岸苦槠树稀少了,整个南方都不多了。苦槠寿命长,株洲有些地方还留有一些古树,树龄可达500年以上。
湖南常德桃源县太平铺乡湖塘村吉家湾,有一棵古槠,年代太久无从考证,北宋苏东坡就曾游此赏树。安徽绩溪、安庆岳西、浙江温州等不少地方能见到千年苦槠树。
2018年苦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苦槠树干高耸,树冠浓密,观赏价值较高。它还能抗CO 等有毒气体,可用于园林绿化。南京、杭州、上海等市,已经将树形较齐整的人工栽培苦槠,列为未来的主要行道树之一。
苦槠树的叶片常绿不脱落,革质,又厚又硬。树叶温度达不到425℃燃烧不起来,有避火作用。
苦槠依靠自身阻止森林大火蔓延,是理想防火树种之一。可创立绿色植物阻隔,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苦槠的木材属于硬木类,适合制器具和用于建筑。它的枝丫是优良的食用菌培养材料。苦槠的花期4-5月,果期10-11月。初冬季节苦槠子从树枝上掉下来,山民们抓紧时间收罗。晚了就被鸟们啄食了,野猪也喜欢吃。山里的孩子,常常选一颗端正的苦槠子,在屁股后插入一根火柴棍,做成玩具小陀螺。
美食野果
苦槠子成熟后,里边的种子就像板栗一样从壳斗中脱出,山民叫它崽崽。这可是旧时灾年的救荒“木本庄稼”。它的产量很高,一棵树能产果几百斤。
有个传说,朱元璋有一次兵败,躲在苦槠树洞里饥饿难耐,拾取苦槠子烤熟了充饥逃过一劫。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后,为感树恩,率文武百官来祭拜。但朱元璋错认橡树当成苦槠,一旁的苦槠树心里委屈,久而久之发出了淡淡的苦味,从而得名苦槠。
苦槠种仁的苦味天生就有,不是郁闷出的,而且含鞣质(单宁)较多。因而不能像板栗一样直接食用,古人说它“生食苦涩,煮、炒后乃带甘”。
苦槠种仁富含淀粉,浸水脱涩后可制成苦槠粉,进一步加工可制成苦槠豆腐、苦槠粉丝、苦槠粉皮、苦槠糕等。
最多的是做苦槠豆腐,是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的传统名吃,比如江西景德镇、安徽石台县、湖北通城县、浙江永嘉巽宅镇等地,都是有名的苦槠豆腐之乡。很多旅游点作为特产供应。
用苦槠子做豆腐,就必须去除苦涩味,足足要十几道工序。先暴晒,把壳晒裂取出果肉(即种仁),然后磨粉后煮浆。
也可以不磨粉直接浸泡后磨浆、过滤、煮浆、冷凝成块。凝固后还要继续在清水中反复浸泡漂洗,最后才得到苦槠豆腐。
去除苦涩味不能只靠浸泡漂洗,过滤也很重要。去除的渣越多,得到的产品苦涩味就越少,而且也更细腻有弹性,不易破碎。
这种豆腐做出来呈灰褐色,很像是魔芋豆腐,应该和茶叶一样是单宁产生的颜色。不是不能漂白,是没必要。
虽然叫豆腐,其实和米豆腐一样,属于“淀粉豆腐”,本质是凉粉。但比普通豆腐多了一种天然的香气。福建武夷山、江西抚州等地加入佐料,做成的产品叫苦槠糕。苦槠豆腐可以凉拌,也可以烧菜。出产这种小吃的地区一般吃辣,经常切成小块加剁椒炒。
黄山等地区,也有把苦槠豆腐晒成干,吃之前用水浸泡软化。过去苦槠子不值钱,如今成了小吃原料,价格陡长。另外苦槠还有近亲甜槠、米槠等,不苦很甜,可以像板栗一样炒食或煮食。不过更稀少,而且个头太小也上不了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