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徐州医科大学 周雪妍
推荐单位:江苏省药理学会
药学领域作为高度依赖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交叉学科,其高层次人才培养需兼具国际视野、产业洞察力与实践创新力。当前,我国药学人才培养在国际化程度、与国际产业前沿对接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引进科技工作者既是弥补本土高端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药学产教融合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举措。
针对药学领域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 建议科技工作者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提升实践与产业适配能力。科技工作者需深度参与校企协同,将产业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借企业资源加速成果转化;围绕模块化课程拓展跨学科视野,掌握全产业链技术,对接岗位需求成长为“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同时摆脱“唯论文”思维,重视实践成果,适应多元考评体系,提升团队协作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 建议海外引进科技工作者兼顾本土融入与国际视野保持。海外引进科技工作者要善用高校配套服务,解决生活工作顾虑,了解本土学术生态与规则,参与校企医协同项目以融合国际经验与国内需求,加速适应与价值落地;把握“再出海”机遇,利用支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汲取前沿成果并反哺本土,形成良性循环以提升学术竞争力;同时开放协作、包容适应,发挥视野优势参与重大项目,担当国际合作桥梁,适应本土模式以最大化发挥专长。
- 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聚焦成长机遇,兼顾扎根与国际布局。青年科技工作者应抓住“海外青年才俊引才重点”的政策红利(如资源倾斜、培养支持),在青年阶段就聚焦生物制药、精准医疗等产业前沿领域;通过校企联合导师制,同时接受高校的学术指导与企业的实践指导,努力成长为兼具扎实科研功底与丰富产业经验的 “双强人才”。海外青年科技工作者则要关注国内高校与企业对“年富力强、科研功底深厚”青年人才的需求,通过华人社团、留学生组织等渠道对接合作机会;在选题时兼顾国际前沿与国内产业空白(如新型疫苗研发、中药国际化),从而提升自身与国内发展需求的适配性及未来发展潜力。
- 建议科技工作者与用人单位协同,共建多元发展生态。科技工作者应主动参与校企“资源共享、人员双跨”机制,高校教师可到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企业专家可到校授课,在身份切换中提升综合能力;同时推动以“创新价值、产业贡献、团队作用”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建设,替代单一论文指标。此外,要推动 “科研-产业-教育”闭环联动,本土科技工作者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海外科技工作者可协助引入国际教育资源(如前沿课程、合作办学项目),与用人单位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生态,实现个人成长与行业发展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