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药理学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前身是卫生部,期间还短暂地叫过拗口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该机构从2004年开始,先后代表国家批准和同意了140多个新资源食品。在“卫生部”期间批准和同意的品种最多,当时叫“新食品原料“。
无论是叫新资源,还是叫新原料,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进入了饮食主流,时隔很多年有的品种仍深藏在闺中不为大众所知。原因多种,其中不乏有的品种根本就不适合做普通食品,是被“硬塞”进名单的。比如2012年卫生部第19号公告中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的乌药叶。
乌药 Lindera aggregata,樟科 山胡椒属(又名钓樟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英文名combined spicebush。它长得有些像科长樟树,高可达5米,树皮灰褐色。它还有白叶子树、土木香、细叶樟、鲫鱼姜、白背树、斑皮柴、铜钱树、矮樟、a鰟魮等诸多别名,说明它分布很广。我国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均有踪影。以浙江天台所产最出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乌药始载于唐代医书《本草拾遗》。作为药材,用其黑褐色的干燥块根,故名乌药。全年均可采挖,通常是在11月到次年3月。只选纺锤状的根加工入药,直形的和太老的弃去不要(心黑的商家可能不管这套规矩)。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或直接晒干。味微苦、有清凉感。其药理作用大多与止痛有关,比如脘腹冷痛、风湿痹痛、跌打伤痛等。并具有加快胃排空及促进肠蠕动作用,对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著名的方剂四磨汤就以它为主药。多用于治疗肠胃动力不足所致的食积便秘、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乌药主要含生物碱及挥发油。《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志性成分为乌药醚内酯。
乌药提取物可通过调节代谢,减轻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病,有望开发为慢性肾病新药。
古代本草家认为,浙江天台所产的乌药属于道地药材,质地最好,功用最佳,称为台乌。以往天台以中国名茶之乡和中国围棋之乡出名,现在又多了个称号“中国乌药之乡”。乌药的叶子,被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
乌药叶的正面是光亮的绿色,背面为苍白色。所以乌药有白叶子树、白背树的别名。叶片状似一种叫鳑魮鲫的小鱼﹐故又俗称为鳑魮páng pí树。
作为食用部位的叶子,具有香味,因而有香叶子的称呼。其实本属植物的叶子都可叫香叶子。乌药叶中主要含黄酮类成分,以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和异槲皮苷居多。这类成分对调节血脂有较大益处。叶的香气来自于所含的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是单萜烃类,少部分是醇醛和内酯类,约占总量的0.3%.采集乌药的嫩叶烘干制茶,俗名蒡箕茶。听这名字,表明将药用改做食用了。乌药叶茶,采用5-8月采集栽培生长3年后或野生的天台乌药的嫩叶,尤以7、8月份采集的嫩叶含黄酮成分最高。经蒸(杀青)、揉捻、干燥、打碎过筛、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
乌药叶规定的食用量每天不超过5克。尽管毒理实验研究表明,乌药叶属实际无毒级,也未见遗传毒性,长期服用是安全的。但仍建议婴幼儿、儿童、孕期及哺乳期妇女不宜食用,并应在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标注这些不适宜人群。
日本纪伊半岛上,有个纪念咱们秦朝方士徐福的公园。园中种植了据说是徐福带去的乌药。大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也从浙江天台带去过乌药。日本对来自上国的这一道一僧两位高人十分崇敬,因而乌药在日本被奉为“仙药”之一,往往用来招待客人。现在他们也按现代工艺制成了饮料和茶品。乌药在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有一定市场,被一些人视为“神药”。无论是乌药的根还是叶,我发现很少有单用的,这可能也是大多数人对它陌生的原因。它要么和柴胡、白芍等在一起,做成药剂。要么和黄精、枸杞、刺五加等一起做成保健品。不过我觉得,做成的保健品恐怕只能靠6个鸡蛋策略“分享”给社区老人。
乌药在5-11月结出绿色、红色或黑色的小浆果,不到1厘米,呈圆形或椭圆体形。果肉没什么大用,里边的种子含脂肪油倒是有一定利用价值。乌药籽含油量50%左右,出油率约30%,油可制肥皂、润滑油等工业用.该山胡椒属的老大山胡椒Lindera glauca,在西南地区与同科的山姜子一道做调味料用.然而在西部地区,跟毛茛科的乌头也叫乌药。在植物名称上,千万不能被地方俗称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