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具有“黄瓜香”的蕨类植物

东北山野菜,其中有一款叫“黄瓜香”。实际上它与黄瓜丝毫不沾亲带故,属于蕨类植物,正式名叫“荚果蕨”。蕨类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大门类,也就是不会开花结果的那类。繁殖靠孢子而不是种子。

荚果蕨

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球子蕨科 荚果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荚果蕨。该属植物有5个种,我国有3种。这个荚果蕨能长到1米高左右。它的孢子囊群成熟时深褐色,被叶反卷包裹呈荚果状,所以叫荚果蕨。

荚果蕨(模式种)在我国北方及西南的云贵和川藏都有,以东北的长白山地区较多,各县均有分布。它喜欢生长在针阔混交林下,灌木丛中及浅山河边湿地上。

山野菜

各地都有不同的山野菜。这些山野菜仅靠野生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尝鲜的需求了,一个个入籍进了菜园子,比如马齿苋、芦蒿(东北叫柳蒿芽,中南叫藜蒿)、南京的菊花脑等。这些原来主要是农村的时蔬,如今也和乡民一起大举进城了。不过有些地区仗着地广,仍有不少依旧采自“山野”。比如这荚果蕨,虽然也有种植,但在东北山区有不少是进山采集的。

荚果蕨虽属于蕨类植物,但蕨类是拥有上万成员的大门类。各地做野菜食用的蕨菜是其中的少数几种。荚果蕨更有些特立独行,与其他几种蕨菜也有很大区别。普通蕨菜的茎是一根独莛,而荚果蕨的茎杆周围有叶。荚果蕨有个重要特点,它的茎叶带有鲜黄瓜的清香味,手一搓汁液味更浓,故名黄瓜香。

有意思的是,荚果蕨在东北普遍称作广东菜。为何叫这个容易出乌龙的名字,莫名其妙。荚果蕨在全国从北到南绝大多数省区都有分布,可偏偏一过南岭到了广东地区就没有!东北人故意叫它“广东菜”,觉得广东人离得远听不见。就像东北辽宁产的秋子梨起名叫“南果梨”一样挺逗。

林海山珍

春天3月,野地里的荚果蕨开始萌生嫩芽。初生的嫩芽未伸展开,毛茸茸的叶片拳曲得像鹦鹉螺的壳,或小鸡的头,当地也叫它“鸡娃菜”,此时采摘食用最佳。入夏后叶片舒展成羽毛状,像耷拉翅膀的野鸡,就改叫”野鸡膀子”了,这时也老了不能吃啦。不同于南方常见的凤尾蕨等山蕨菜常带有青涩的苦味,荚果蕨则是有黄瓜的清香味。而且它口感脆嫩,是山野菜中的极品,被誉为“林海山珍”。新鲜的荚果蕨,洗净焯水后可凉拌、炒菜、做汤,用来炒肉吃最美了。东北人也用来包饺子,淡淡的黄瓜清香非常可口。也可以盐渍或速冻保鲜。网上可以买到保鲜的荚果蕨(黄瓜香)嫩苗,以及腌渍好的下饭小菜。荚果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还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其清香适口、营养丰富,而且是不受环境污染的“卫生菜”,也深受周边国家消费者喜食。东北地区几十年来一直用它出口换汇。

民间草药

荚果蕨在民间也一直做药用。它的入药部位是去掉叶子的剩余部分,包括地下和地上的。民间用它代作贯众,在山东叫它“小叶贯众”。它与真正的贯众(绵马贯众)亲缘关系确实不太远,荚果蕨所在的球子蕨科,就是从贯众所在的鳞毛蕨科摆脱独立出来的科。当然,还有个比荚果蕨亲缘更远的紫萁科植物紫萁,也称作紫萁贯众,在山东叫大叶贯众,而且还上了《中国药典》。而荚果蕨却没资格入官方账册,只能算是民间“草药”。

荚果蕨声称与贯众一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驱虫作用。全草含有黄酮甙。它的根和根茎含坡那甾酮A、蜕皮甾酮、蝶甾酮及绵马精。叶中含多种烯酸类化合物等。药理实验表明,其煎剂对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志贺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蕨菜中含有致癌物原蕨苷后,不少文章转载吃蕨菜增加患癌症风险。不过,原蕨苷属于2B类致癌物,也就是致癌性不明确。原蕨苷在热水和酸性条件下可降解为无致癌性化合物。国内烹饪蕨菜一般都要焯水,这样也同时降低了原蕨苷的风险。况且最早是在欧洲蕨Pteridium aquilinum中发现原蕨苷的,荚果蕨和其他几种常见食用蕨中尚未发现有原蕨苷。

荚果蕨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尤其是正在展开的叶卷头,有着动力学上的动态美。它在国外也受到喜爱和赞美,已作为观叶植物露天栽培。国内也有用它妆点庭院和假山,或者盆栽,观赏性都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