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汗药和现代迷魂药

辞海》对蒙汗药的解释是“相传吃了能使人失去知觉的一种麻醉药”。

现代迷魂药是蒙汗药的升级版,只要被犯罪嫌疑人轻轻拍一下肩,或者喷一团雾,嗅一嗅香水,就会对其言听计从。这些古今**是真的吗?

蒙汗药

“蒙汗药”出现在充满江湖文化的明清小说中。比如《水浒》中多次描述这种神秘药物,暗中下药将事主蒙翻,晕倒长睡不起,待用解药或药效散失苏醒后,人去财空。

现代人很想弄清楚蒙汗药的秘密。1957年何心的《水浒研究》,1978年马幼垣的《小说里的蒙汗药和英雄形象》,1987年王春瑜的《论蒙汗药与武侠小说》等,都做了探讨。虽未彻底搞明白来龙去脉,但都将起源指向东汉华佗的“麻沸散”。

最早详细描述华佗使用麻沸散作麻醉剂施外科手术的是南朝的《后汉书》:

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跨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前洗,除去疾秽……。

麻沸散的原方失传,究竟是何成分无从考证,留给后世不尽的猜度。有人揭秘,麻沸散的主要成分为蔓陀罗。北宋司马光就记载:“……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传说最多的是在明代。明人魏滩在《岭南琐记》:“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明朝郎瑛说的更肯定:“……曼佗罗花,盗采花为末,置入饮食中,即皆醉也。据是,则蒙汗药非妄。

李时珍甚至还亲自试药,证明曼佗罗确有麻醉和致幻作用。

正是曼佗罗的作用,被小说家采纳,添油加醋,渲染夸大,成就了文学上的蒙汗药。

蔓陀罗

为茄科 曼陀罗属植物,全属约16种,多为草本。原产地为印度,音译自梵文Mandala。也叫洋金花,风茄儿、洋金茄花、山茄子、醉心花等。英文名thorn apple (刺苹果)。

与中国明代同时代的英国莎士比亚,在《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描写一情节:神父给朱丽叶服了一剂毒药后假死,待若干时辰后慢慢苏醒后再与罗密欧重新相见,结果酿成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真死的悲剧结局

这是西方唯一描写使用曼陀罗作为“蒙汗药”的文学作品。

江苏省昆剧院编排的新编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改名为曼陀罗的别称《醉心花》。不过现实中,西方真的没把曼陀罗当麻醉药物使用过。

现代药理研究,曼陀罗花,即洋金花,起麻醉和致幻作用的成分主要是莨菪làng dàng碱(消旋品即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等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可阻断人体的副交感神经,出现劳累性昏厥或虚脱,同时抑制人的中枢神经,会引起嗜睡、神志恍惚及昏迷。其中含量最高,中枢活性最强的是东莨菪碱。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搞中草药运动时期,有地区曾参考古代传说,采用洋金花开展中药麻醉。由于曼陀罗花生物碱的副作用太***醉作用不专一,剂量也不易控制,还是不敌现代麻醉剂败下阵来。

现代生活中实施犯罪运用的“蒙汗药”,也被一些合成的精神类药品取代,比如K粉、三唑仑、G毒、氯硝西泮、摇头丸及笑气等。
这些新型毒品可以引起催眠、致幻、记忆障碍。
迷魂药
“蒙汗药”是口服的,只要坚决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喝不明来源的饮料就可避免。不过,很多人更想知道,传说世上有类更可怕的迷魂药,“拍一拍、喷一下,就能令人意识模糊、任人摆布”。比如“抽一口烟,然后把烟喷到行人脸上”,或者“拿一块香皂给受害着嗅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所谓闻一下就立即失去意识的迷魂药根本不存在。临床上起效最快的吸入麻醉药,一般情况要5分钟以上才能进入昏迷,最高安全浓度也要2分钟以上,而且还要为了密闭戴上面罩实施。然而在车站、行道等开放环境下,是不可能达到这样浓度的。
至于被施用了“迷魂药”后任人摆布,更是不可能的。如若被药物麻醉,肯定处于昏迷状态,绝对做不到去银行取款等具有高度意识才能完成的活动。目前也没有可以掌控昏迷者意识的技能。因为不管是传统的洋金花制剂,还是现代毒品麻醉药,症状都是肢体乏力,昏迷不醒,连下地行走都不能,根本无法自行跟随或被人引领至指定地点。根据公安部门的侦查,传闻中被迷骗的没有一例是真的。其实,这些“报案人”声称的受骗另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