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指南(试行)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常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而且后者较易产生并发症。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特点,本病与中医学中的“风温”、“湿温”等病有关。

一、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前1~2周有与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

2.多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出现发热,可伴头痛、咳嗽、流涕、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3.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唇、舌、颊、咽及硬腭处,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疱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少数可波及肛周、臀部和四肢。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不易破溃,内有混浊浆液,周围绕以红晕,数目多少不等。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一般持续7~10天消退,疹退后不留瘢痕及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高。有条件时应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水痘、疱疹性咽颊炎、流脑、乙脑等病鉴别。

二、中医辨证治疗

(一)急性期

常见证

1.邪犯肺脾证

症状: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呕吐泄泻,口腔及手足掌心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疱液清亮,根盘红晕不著,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利湿解毒。

主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茵陈蒿、石菖蒲、黄芩、藿香、牛蒡子、薄荷(后下)、板蓝根。

加减: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黄连、地锦草、苍术祛湿止泻;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咳嗽痰多加前胡、桔梗、浙贝母;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恶寒加防风、荆芥祛风解表。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咳嗽气促加儿童清肺口服液口服。

2.湿热毒盛证

症状: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疹色紫暗,疱液混浊,根盘红晕显著,烦躁口渴,口痛流涎,甚或拒食,小便黄赤,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祛湿。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先煎)、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玄参、紫草。

加减:偏于湿重者,去知母、生地黄,加藿香、茵陈蒿、车前草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腹胀满,加枳实、厚朴理气除胀;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加龙胆草、青黛、车前子清肝泻火;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瘙痒重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泄泻臭秽加葛根芩连微丸口服。

并发症

1.水凌心肺证

症状:身热未退,频咳气急,胸闷心悸,不能平卧,烦躁不宁,面色苍白,甚则唇指青紫,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主方: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葶苈子、大黄、防己、椒目、泽泻、桑白皮、茯苓皮、车前子(包煎)、人参、附子。

加减:咯血加用青黛、阿胶(烊化)。若见面色灰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是心阳虚衰之危象,应急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咳嗽气促加儿童清肺口服液口服;四肢不温,脉象细弱,正气外脱者加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2.邪陷心肝证

症状:高热不退,烦躁谵语,疹点稠密,疹色混浊紫黯,甚或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苔黄起刺,脉数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主方: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粉(水调服)、钩藤、代赭石(先煎)、菊花、茯神、连翘、水牛角片、鲜生地、白芍、甘草,安宫牛黄丸(另服)。

加减:高热加生石膏、蚤休、生大黄清泄热毒;头痛剧烈加龙胆草、山栀、黄芩清降肝火。

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神昏、抽搐者,加紫雪口服;痰涎壅盛,加猴枣散口服。

(二)恢复期

1.疹后阴伤证

症状:身热渐退,皮疹渐愈,咽干不适,口唇干燥,或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玄参、桑叶、白扁豆、天花粉、甘草。

加减:口干咽痛、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大便干结,加瓜蒌仁、火麻仁清肠润燥。若有低热不清者,加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养阴清热。

中成药:金果饮口服。

2.肺脾气虚证

症状:病程较长,低热反复,面色少华,多汗易汗,或咳嗽无力,或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无力或指纹淡红。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助运。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山药、莲子肉、炙黄芪、防风、焦山楂。

加减:咳嗽痰多加法半夏、杏仁化痰止咳;咳嗽重加款冬花、紫菀肃肺止咳;虚汗多,动则尤甚,加煅牡蛎、煅龙骨收敛止汗;若汗多不温,加桂技、白芍、浮小麦以调和营卫;食欲不振,加炒谷芽、砂仁以生发脾胃之气;便溏加苍术、煨木香、煨葛根以健脾升阳止泻。

中成药:玉屏风口服液口服。大便溏薄加健脾八珍糕调服。

三、外治药物

1.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3次。

2.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日3次。用于手足疱疹重者。

四、预防方药

1.双花防毒饮: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2.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五、预防和护理

(一)预防

1.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2.流行期间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3.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6.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护理

1.患病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房间定期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

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破溃感染。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涂敷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邪陷心肝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