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馍,吃不吃听口音

山东大部分人爱吃煎饼,淮河以南则是吃大米为主。夹在中间的地带,以徐州为核心,方圆200多公里范围的人爱吃的是单饼。
在徐州一带,人们更愿意把单饼叫烙luǒ馍。
烙,原为入声字。普通话(以及北京、东北方言)中,入声派入去声的字,在河南中东部到江苏徐州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方言中,都被派入阴平声。如式、墨、力、月、烈等。烙也如此,普通话读lào或luò。而中原地区普遍读luǒ,音值很像普通话的上声(第三声),实为阴平,与啰(嗦)同音。有这种发音的地区,很巧合,都吃烙馍。
烙馍
用鏊子烙成的的极薄擀制单饼,厚约1毫米。
单饼用鏊子烙制,与摊煎饼的鏊子形制一样。区别在于,煎饼是用研磨的面糊,多用粗粮或全谷。单饼则是用小麦面粉和成的柔软面团。
单饼直径比煎饼小,一般在30cm左右,所以用的鏊子也小。
传承
吃烙馍的地区,处于小麦主产区。比如江苏徐州,不仅小麦高产,而且质优。想当年,天津狗不理包子指定专用面粉必须产自徐州。现在这包子人们不爱吃了,不知是否与换了面粉有关。
中国70%的商品小麦出自河南省,河南还有不少烙馍村,就连郑州的一些大饭店里也有烙馍供应。
烙馍,或叫单饼,比煎饼更有韧性和嚼劲。虽说煎饼也是方便外出携带的,不过半天时间就容易变硬发脆。如果是单饼,从早到晚上,依然煊软。
吃单饼是一种情怀。对于徐州人来说,虽然说天天吃它并不觉得是享受。但如果多日不吃,尤其是在外多年,一旦见到单饼,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现在单饼也开始走出去了,比如温州有个彩虹湾美食街,就有中原人过去摆摊做单饼。
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单饼,难以考证。不过,从宋代的一幅绘图中,基本可以认定为单饼。形状和工具和现在的单饼没两样。
以往河南大部、徐州、宿迁、皖北、山东局部等地,家家户户都会做单饼。如今会烙的人不多了。在徐州,有的饭店请不到会做的人,就向个体户预订。
去年徐州段庄街道某社区,作为民俗项目,在母亲节之际,开展“烙烙馍比赛。吸引很多年轻人学习借鉴这门民间手艺。
手艺
看似简单的单饼,制作无非是和面、擀饼、烙制三步。其实步步有窍门。
和面
烙单饼无需发酵,这就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面团软,烙出的饼才会软。
单饼宜用低筋粉,否则太死难咬。普通面粉是中筋粉,为了降低部分筋力,并保持适当柔韧性,一般一半用沸水烫面。
如果喜欢吃嚼劲大,更有韧性的,也可以不烫面,不妨只用凉水和面。但擀的时候容易回缩,不容易擀薄。
如果是全用烫面,则烙出来的饼缺乏嚼劲,适合牙口不好或上了岁数的人吃。
擀饼
用一根细长的两头尖擀面杖,将一小块软软的面团擀得薄似一层纸,很难想象是怎样把它送到鏊子上的。擀饼速度飞快,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没看清楚,薄薄的圆饼就在伴随着“啪啪”声,上下翻飞中诞生了。
烙制
用擀面杖将薄饼坯挑起,轻轻地送上鏊子平铺。最好是柴火,不要大火。大约5秒钟,饼背出现金黄色小点时就翻面。反正各烙几秒钟,即可挑下。趁热用笼布包起来,防止风干变硬。
烙单饼一般是两人合作。要么是娘俩,要么是婆媳或妯娌。如今男的也做家务,有不少是两口子一起做的。两人配合非常默契,揉的、擀的、挑的,面团在手下飞舞、旋转、跳跃。面团变成品,只在眨眼之间功夫。
单饼也少不了有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徐州,看烙单饼都看呆了。
吃法
单饼是死面的,韧劲大,很少有单独吃的。单饼做得这么薄,就是为了卷菜。 烙馍的标配是卷馓子,去徐州知名老字号两来风,饹馍馓子是必点的吃食。
其他菜料随你喜欢,几乎无所不能卷烙馍。常见的有小干鱼、鸡蛋、小虾、土豆丝、盐豆子。这些也都可以和辣椒一起炒,也有喜欢单卷辣椒的。
也可以学吃煎饼的模式,卷大葱抹酱。不管荤素,单饼只要卷入任何菜料就变得非常好咬。我还裹过白糖吃,在过去就属于豪华吃法。卷芝麻盐更香。
和煎饼一样,单饼放久了也会变干变硬。可以在蒸锅里熥tēng一下回软。更讲究的是做油溻子,或者叫溻菜馍。溻tā,就是把放凉的面食二次加热的意思。不过,再次加热时可打上鸡蛋或裹入菜蔬,可用油半煎半熥。
牙不好的也可用单饼泡汤,吃起来和面片一样。有人就用单饼代替白吉馍做羊肉泡馍。
现在用柴火不容易了,因此有人用电饼铛代替鏊子来做。电饼铛的做法经常是两张饼皮摞在一起,中间刷点食用油,烙好后揭开成两张。单饼×2。
山东、河南有不少人发明了用电的全自动单饼机。
水单饼
比烙馍更软的单饼是水单饼,又叫荷叶饼。和面、擀饼与单饼类似,只是最后不是烙制,是蒸熟的。
水单饼不是一张一张地蒸,而是下边的刚熟,接着摞上一张,一张接一张往上摞。下边的已经蒸熟,不会粘连在一起。全部蒸好后再一张张揭开。
水单饼是用来卷北京烤鸭、京酱肉丝之类吃的。

 江苏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