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中药肾毒性

中药肾毒性肾是药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富集、排泄的重要器官。近年来,因疾病谱复杂化、联合用药等,药源性肾毒性已成为导致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有关研究报道,全球进入非临床研究阶段的候选化合物只有 7% 因肾毒性而中止,非临床研究的肾毒性评价可能被低估。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可提示肾毒性风险的常规指标包括尿量、尿蛋白、血清肌酐(creatinine,Cr)、血尿素氮(bloodurea nitrogen,BUN)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等。

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用于维持机体水及电解质均衡,也是药物毒性作用常见的靶器官,仅次于肝。中药成分复杂、靶点多,引起肾毒性的病理表现和毒性机制更为复杂多样,临床缺乏特异表现,早期可以出现肾小管功能损伤,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肾小球功能异常。有毒中药可直接损害肾,导致肾功能和肾组织结构的改变(急性肾小管坏死)而造成肾损害,轻型病例可有蛋白尿,尿中红细胞和管型排出增多,尿量减少,并有氮质血症的发生。重型病例表现为尿少或无尿。

中药肾毒性的毒理机制包括:①直接损害肾小管。如服用雷公藤、关木通和鱼胆,可观察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有些中草药中毒后引起消化道反应,由于剧烈的呕吐、腹泻,导致水电解质失调,血容量下降,肾血流量减少,肾缺血缺氧而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出现急性

肾功能损害。②直接损害肾小球。苍耳子含毒蛋白、苍耳毒苷等成分可损害肾实质细胞,致使肾小球变性坏死。③损害肾间充质。关木通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病理也发现有肾间充质病变,电镜下发现间充质内线粒体变形、肿胀,部分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④中药致溶血反应对肾功能的损害。水蛭、蜈蚣和海马等中药可能引起患者溶血性反应从而导致肾功能的损害。⑤引起肾炎性改变。肾毒性中草药毒性成分及代谢产物在通过肾脏排泄时对肾产生强烈刺激,引起肾炎样改变。常见药物有土荆芥、槟榔、大蒜、鸦胆子、防己、白头翁、芦荟、巴豆和牵牛子等。⑥其他含重金属的朱砂、雄黄和轻粉等使用不当会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而导致肾损害。另外,很多中药含有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质,与某些西药配伍后有沉淀析出,对肾功能有一定损害。如双黄连注射液与氨基苷(硫酸卡那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配伍后立即出现浑浊,可能是注射液中的黄芩素遇到硫酸卡那霉素中的硫酸或其他酸性物质而产生了沉淀。

引起中药肾毒性的原因

1.中药本身具有肾毒性

2.中药生长因素和药物污染

3.品种使用混乱导致中药误用

4.炮制或煎煮不当

5.用量过大致药物毒性积蓄

6.对中药毒性认识不足

7.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不合理

8.特异体质

肾毒性中药的合理应用

1.合理组方用药

2.注重中药剂量和服用时间

3.严控中草药质量

4.加强中药材采集和收购人员的培训

 

(江苏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