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药理学工作者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江苏省药理学会 副秘书长 周玲玲教授

青年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科技创新,贵在接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江苏省药理学会于2012年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致力于青年药理学工作者的培养,并努力为其搭建交流和服务平台。通过调查与交流,我们也不断思考目前青年药理学工作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一、提升青年药理工作者的幸福感,促进其科研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青年药理工作者在科研上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现行评价体系要求短时间内出成果,且科研考核指标简单量化,忽视了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差异性,造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治学风气蔓延;同时青年人缺少对科研的持续支持,难以围绕一个研究方向持续努力。这些均不利于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出现。此外,工作时间长,生活压力大,引起较多的身心健康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青年科研队伍的严重流失。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搭建学科梯队,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合理的学科梯队和强大的科研团队有利于青年工作者确立稳定的研究方向,促进其科研的持续发展。同时管理部门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及科研奖励制度,对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人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他们的科研主动性。

2、拓宽科研申报渠道,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建立青年专项基金,如省市教委、科委青年基金,学校优秀青年基金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及各工程研究中心也要针对青年工作者划拨专门经费支持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公共平台建设,为青年人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促进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使优秀的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青年工作者脱颖而出。

3、搭建青年工作者与高校、企业和社会的交流平台,促使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提供企业和基层单位多种形式的挂职锻炼岗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科研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支持并鼓励青年工作者到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进一步增强其科研能力。

此外,对青年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怀,切实解决青年工作者面临的住房、子女入学、健康等突出问题,免除其后顾之忧,亦有利于其幸福感的提升,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输送优质科研后备人才。

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忽视了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差异化培养;多数培养模式是以论文为导向,不注重或忽视了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模仿能力强,原创能力差,部分存在急功近利、缺乏坚韧、浮躁难安等问题,功利取代了追求。有些研究生缺乏大局思维,研究问题也是仅限于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另外,对研究生的培养仅仅停留在造就其学术能力的层面上,而不引导其主动接触社会,接触外部事物。因此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研究生培养需要量体裁衣。药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应以其自身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基础,确定其从事基础或应用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合适的学习研究计划,使兴趣点与研究方向同步。同时研究生培养目的也不是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而要超越专业技能范畴,使学生更好地达到既定的科研目标的同时,完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体系的重塑。

2、激发研究生研究学习的潜能。研究生作为课题研究的主力,应站在科研项目的前沿上开展论文研究。通过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和拓宽科研视野,可提高研究生自主研究能力;可结合学科发展,寻找创新研究点,发挥师生协同攻关优势,同时进行创新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研究生主动接触社会。学术实践是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是更好地将科技新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药理学科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可为研究生搭建接触社会的平台,鼓励研究生参加科普活动和企业服务等,通过社会实践也可为发现问题、应用知识提供最佳场所。

青年药理学工作者是药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创造适合青年工作者发展的和谐的科研环境,培养其正确的科研态度,激发其个人努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会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