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注中青年科研工作者身心健康和培养优秀科研后备人才的建议

建议人:江苏省药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玲玲教授

推荐单位:江苏省药理学会

江苏省药理学会于2013年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致力于青年药理学工作者的培养,并努力为其搭建交流和服务平台。通过调查与交流,目前关注中青年科研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建议十分必要。

一、目前中青年科研工作者身心健康存的问题

近年来,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开始逐渐受到公众关注,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亚健康、过劳死甚至自杀的高危群体。一方面,他们在学业和工作中极为出色,获得了较多的重大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很多人内心压抑而焦虑,社会环境带来的现实问题让压力倍增,无法自我缓解。如何让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能在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法静心”是中青年科研人员普遍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繁重的经济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干扰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竞争压力趋于白热化,大多数人无法平衡心态,生怕跟不上社会的节奏而被淘汰出局。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对科研工作者群体的身心健康关怀迫在眉睫。

二、建议关注中青年科研工作者身心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呼吁科研工作者提高对于自身的健康关怀意识,科研单位和机构可以为科研人员“量身定制”,给出健康建议。例如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通讯和时间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以此为基础来获得更多的业余时间,进行娱乐、锻炼等有利身心的休闲活动;对科研人员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引导出现心理问题的科技工作者遵循科学,自我训练,缓解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上述各方面的举措,切实提高科研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另外,政府和科研机构也应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良性循环。关心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生活,切实解决其生活方面的难题,使得中青年科研人员能够真正定下心来从事科研活动,这对于促进其身心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关于优秀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

科学和教育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科学依赖教育培养的人才开展,而教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科技的支撑。因此,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加强科学和教育的交叉融合。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科学和教育协调发展,全社会共同关注,稳定培养后备人才的良好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因此,我们建议从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培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在培养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大学生和研究生培养的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可加强引导作用,从国家重大问题和前沿科学方面,有重点地开展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锻炼、增长知识、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磨砺学生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特质,为今后成为科研工作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发挥科研工作者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他们的科技引领作用,启迪和带动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丰富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科学知识,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科学和教育的良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