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歪打正着药物的新用途

江苏省药理学会

 

人类不停地探明疾病的发病机理,以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新药和各种防治方法。在未探明之前,药物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发现和发明的。目前许多疾病仍在探索中,新药研发仍非常困难。比如大家熟悉的抗癌药物。

由于我们对癌症的认知仍有欠缺,存在较多盲区,因此目前的抗癌药中有不少是偶然发现的。然而,即便是歪打正着,这些药物的发现也有助于探明癌症的发病机理,甚至可以作为研究癌症病因的工具。

现在大红大紫的布鲁顿氏酪氨酸蛋白激酶(BTK)抑制剂,当年只是作为筛选化合物活性的工具化合物,如今竟成了响当当的靶向抗癌药。这类药主要用于治疗成人套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成为该领域的研发热点,有数个产品问世。国内上市的BTK抑制剂有泽布替尼、伊布替尼等。尤其是2020年上市的泽布替尼(百悦泽),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在中国国内上市之前,美国FDA就宣布,泽布替尼以“突破性疗法”的身份,优先审评获准在美国上市。该药物由于各方面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弯道超车卖到了国外,实现了中国原研抗癌新药出海“零的突破”。沙利度胺在医药界可算是大名鼎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就从它的恶名肇始,美国FDA也因它而声名大振。1953年时,瑞士CIBA药厂(诺华的前身)在尝试开发抗菌药物时,合成了沙利度胺。但它并没有抗菌活性,却有较强的镇静作用。于是德国一家药厂在1957年将其作为一种镇静剂开发,中文译名“反应停”,用于预防孕期恶心、呕吐。结果导致了成千上万的新生儿严重先天畸形,生出大批四肢缺陷的“海豹体”。这个轰动世界的药害事件,促使了全球范围普遍实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未受其害。美国当年负责监管的FDA专家严格把关,以资料不全为由没通过沙利度胺审评,让美国躲过一劫。美国FDA也因这件事在全世界食品和药品界树立起了权威。当然中国没引进该药另有原因,所以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有这个药。然而,沙利度胺下架30年后,峰回路转,新的研究又给了沙利度胺悔过自新、重新做药的机会。原来,沙利度胺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对互为镜像的异构体的混合物,其中一半是左旋体,另一半是右旋体。通过构效关系研究,确定沙利度胺的右旋体具有正常的镇静作用,而左旋体是造成畸型的罪魁祸首。将没有用且有害的左旋体去除,只保留右旋体,沙利度胺又起死回生。右旋沙利度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998年被批准为一种新的治疗麻风病辅助药物。后来又发现它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2006年又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一种骨髓中的恶性肿瘤。它对神经胶质瘤、肾细胞癌、肠癌、肝癌、前列腺癌、白血病等十几种癌症也有一定作用。

饮酒+头孢类抗生素造成的危害,使人们知道了“双硫仑反应”。双硫仑,最初是用做橡胶的硫化催化剂的化工产品。偶然发现它被人体微量吸收后饮酒就会很难受,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于是变成了全世界头号戒酒药。用了头孢类抗生素加饮酒,与双硫仑作用相同,也同样难受,就叫“双硫仑反应”。如果没有剂量掌控,很容易出现事故,甚至丧命。

然而双硫仑后来又有了新用途。据说在1971年,一位38岁的女性乳腺癌晚期患者,已经骨转移。对治疗无望中她开始借酒浇愁,很快成了酒鬼。医生暂停了她的癌症治疗,开始用双硫仑帮她戒酒。最后患者死在自家,满屋弥漫着浓重的酒味。但尸检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她除了骨髓中残存少量癌细胞,其他骨肿瘤几乎痊愈了。尸检结果引起了学界重视,对双硫仑展开了大量研究,表明它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癌症有一定效果。该药能诱导癌细胞凋亡,联合疗法可降低癌症特异性死亡率,或延长生存期。

他莫昔芬具有抑制雌激素作用,是作为避孕药物设计的,然而避孕失败率较高不堪用。由于雌激素过高会引发某些类型的乳腺癌。利用他莫昔芬能阻止雌激素的分泌,如今已成为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乳腺癌的一线药物。雷洛昔芬最初也是准备作为避孕药上市的,也是经常脱靶失败,转而专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它也能降低绝经后妇女罹患侵袭性乳腺癌的发生率,但作用比他莫昔芬小。

1965年,美国科学家罗森伯格致力于研究电场对细菌分裂的影响时,无意发现铂电极有较强的抑制细胞分裂作用,由此产生了铂能抑制癌细胞的猜想。1969年,他终于验证了这一猜想。之后诞生了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一系列铂类抗癌药物用于临床。知道二甲双胍的,都知道它是降糖药。临床发现,服用了二甲双胍降糖的肠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延长了。跟进的研究,确定了二甲双胍对多种癌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不过,这些作用并非是二甲双胍单独作用,或许是在联合用药的“鸡尾酒疗法”基础上,通过阻止癌细胞代谢协助其他抗癌药实现的。普萘洛尔,这个临床上治疗抗心律失常等心脏病老药,为β-受体阻断剂。研究表明其参与调节肿瘤发生和进展,并有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有降低黑色素瘤复发风险的作用,并有望成为治疗血管瘤的一线药物。